碳关税背景下 成都出口型企业高质量发展的路径和对策研究
随着全球碳关税政策加速落地,国际贸易规则发生深刻变革,出口型企业正面临碳关税导致的系统性挑战。成都作为我国西部经济、科创和对外交往中心,在四川乃至西部地区的经济格局中占据关键地位。通过系统梳理相关政策及历年统计数据,深入分析碳关税对成都出口型企业的影响机制后发现,碳关税可能通过市场准入壁垒升级、物流成本重构、企业分层化及产业竞争力侵蚀对成都出口型企业造成结构性冲击,需政策引领提升市场准入能力、打造低碳联运枢纽、实施企业分层赋能与构建零碳产业链,以在新的国际贸易规则下实现高质量发展。
全球气候治理经历了“分散治理-自上而下治理-双轨制治理-自下而上治理”的发展历程[1]。从1994年《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到2005年《京都议定书》,气候治理从分散治理转向到自上而下的治理模式,针对发达国家的强制性减排体系得以建立,但影响力有限。2007年《 巴厘路线图》的制定开启了签署《京都议定书》的发达国家量化减排指标、发展中国家和未签署《京都议定书》的发达国家积极采取气候变化应对措施的双轨制治理进程。2016年《巴黎协定》生效,针对所有国家的自下而上的自主贡献式参与减排机制得以推行,但执行力有限。当下,欧盟碳边境调节机制( Carbon BorderAdjustm entM echanism ,CBAM )日趋成熟,加剧了新型绿色贸易壁垒,全球气候治理已进入后巴黎时代。发达国家凭借技术与话语权优势试图垄断标准制定权,将气候治理嵌入现有的经济秩序之中,强化对产业链的控制权,弱化“共同但有区别责任”原则,迫使发展中国家承担超额的减排成本。
2025年是欧盟碳关税过渡期的最后一年,规则细化的进程加快。2026年,欧盟将正式实施CBAM,气候政策将与贸易规则深度捆绑,碳关税将加剧发展中国家对发达国家的结构性依赖,发展中国家的出口型企业须在低碳合规与经济利益之间做艰难平衡。成都作为中国西部制造业中心和重要出口基地,在四川乃至西部地区的经济格局中占据关键地位。作为成都第三大出口市场,欧盟实施碳关税政策将给成都出口型企业带来直接压力,成都市如何在碳关税所构建的贸易规则下完成策略性脱嵌,实现高质量发展至关重要。
既往研究已对碳关税的定义、本质、影响、应对策略等做出了相对详尽、全面的介绍,但缺乏对地方出口型企业应对碳关税策略的针对性研究。本文以成都为例,结合碳关税最新进展,量化评估碳关税对成都出口型企业的影响,提出针对性策略,助力地方出口型企业在新的国际贸易规则下实现高质量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