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史”教育融入“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的三维路径
有其自身的教学体系和特点,在课程体系、内容编排及讲授方式等方面也与“四史”教育有所区别。这就必然会造成“纲要”课中的“四史”教育缺乏有效统筹和必要的衔接,学生也较难全面、系统地了解和掌握“四史”内容。
因而,在“四史”教育融入“纲要”课的过程中,首先应该发挥各高校的协同优势,合理利用各种类型的学习平台,不断整合“四史”资源,明确“四史”教学的任务与目标,进而构建起一套行之有效的“四史”教学课程体系。在条件具备的情况下,亦可逐步开设能够反映百年党史的课程,能够展现党领导人民革命、建设、改革并取得重大历史性成就的课程,并且在开展“四史”集体备课、优课与精品课评选等教科研活动中,整合“四史”教育的内容与资源,夯实课程教育基础。
(二)实践是环节:开展实践教学改革,巩固“四史”教育融入教学体系这一重要环节
党的创新理论是指导高校思政课建设的重要一环,推动党的创新理论“三进入”,是高校思政课建设过程中的常态化内容。为此,“四史”教育融入“纲要”课,就要在实践教学中立足“四史”教育的相关内容,切实开展实践教学的创新与改革。
一是有效运用学校所在地的红色资源,组织大学生踏寻历史足迹,在红色纪念馆、革命旧址、先烈的纪念地等场所开展情景式教学。
二是利用重大节假日开展形式多样而特色鲜明的实践活动,以“行走的课堂”活动为形式,借助建党、国庆等节庆日,九·一八、抗战胜利纪念日,马克思、毛泽东诞辰等特殊日期,在学思行走中激发大学生的爱党爱国情感、强化国家认同。
三是疫情常态化下的“纲要”课实践教学,立足学生实际,本着就近原则,让大学生探寻家乡的红色资源、对家乡改革开放前后的变化展开调研,并在调研和撰写实践报告的过程中深化对党史、新中国史、改革开放史和社会主义发展史的感悟。实践教学的开展,既可以使“四史”以更为鲜活的形态发挥引领作用,又可以增强“纲要”课的感染力和针对性,最终推动“纲要”小课堂和“四史”大课堂的结合以形成合力、发挥实效。
(三)师生是关键:加强师生有效互动,提高教师“四史”教育能力和学生的学习兴趣
在“四史”教育融入“纲要”课中,教师是办好思政课的关键。“四史”教育具有的鲜明政治属性决定了其专业性、综合性和整体性的特点,必然要求教师具备扎实宽广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水平,并且具有深厚专业素养能够融会贯通“四史”知识。但是,当前高校“四史”教育师资还较为紧缺,尤其是“纲要”课的专任教师师资数量普遍偏少。再加以教师队伍中存在的“四史”知识有限、“四史”教育价值认识不足、开发利用“四史”资源能力欠缺等问题,势必会影响教育的最终成效。这就要求,首先有计划、多途径、高层次地加强教师队伍建设,尤其是中国近现代史教育方面的专业师资建设,加强对专业教师的学习培训、建立考评与激励机制、健全“四史”教育的师资培训制度等。其次,丰富教师的“四史”知识储备,提升其知识结构与专业素养。借助教学资源平台,加强对“四史”知识的学习,拓展“四史”理论,提高教师的内在素养。再次,教师要从“四史”教育的政治性出发,充分认识和发挥“四史”在政治引领及立德树人方面的价值与功效,从而自觉在“纲要”课中开展好“四史”教育。最后,丰富教师职业发展的渠道,将“四史”的研究成果向教学成果和内容转化,实现“四史”教育同“纲要”课教学的深度融合。
与此同时,也应当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即尊重大学生的主体地位,激发其求知欲、问题意识,培育其主动学习“四史”的兴趣和习惯。一方面要立足现实,引导大学生对理论和现实问题进行关注,从“纲要”课的历史线索中探寻现实问题的根源;另一方面要注重科学方法的培养,遵循“纲要”课学习中从感性到理性、由现象到本质的一般规律,对历史事实予以科学的价值评判。最终使青年大学生在历史与现实、理论与实践的结合中,真正肩负起新的时代使命与担当。
结 语
“四史”是一座蕴含丰富思政教育资源的“富矿”,对其进行创新性地开掘和创造性地转化,更有利于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落实。当前,高校“四史”教育的有效开展,在回溯历史、重温过往中推动了青年大学生缅怀先烈模范,传承红色基因,把握历史规律,坚定理想信念,厚植爱党爱国爱民情怀的同时,也促使青年大学生在“四史”教育融入“纲要”课的过程中深刻把握三大规律,在领会“四个选择”中更加坚定“四个自信”。然而,除开“四史”教育融入“纲要”课外,还需要就“四史”教育体系同“05方案”的思政课教育体系有机融合、“四史”教育在思政课教学中的有效落实及“四史”教育在思政课堂效用的发挥等问题展开进一步的深入探讨和改进。这既是“四史”教育的开展为思政课提供强大动力源泉的题中应有之义,也是新时代下思政课改革发展必须加以解决的迫切问题,更是从事思政课教学的全体同仁共同的职责和使命所在。
注释
[1]中国共产党第十九届中央委员会第五次全体会议.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2020年10月29日通过)[N].人民日报,2020-11-04.
[2]习近平.思政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J].求是,2020(17).
参考文献
[1]习近平.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7.
[2]习近平.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3卷)[M].北京:外文出版社,2020.
[3]本书编写组.中国近现代史纲要(2021年版)[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21.
[4]张楠.“四史”学习教育与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改革深度融合的探索[J].思想教育研究,2021(03).
[5]王广义,胡靖.以党史为重点的“四史”教育融入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路径探析[J].思想教育研究,2021(07).
作者简介
李 卫 西京学院讲师,研究方向为思想政治教育、区域社会文化
贾风珍 西京学院副教授,研究方向为思想政治教育理论和方法
因而,在“四史”教育融入“纲要”课的过程中,首先应该发挥各高校的协同优势,合理利用各种类型的学习平台,不断整合“四史”资源,明确“四史”教学的任务与目标,进而构建起一套行之有效的“四史”教学课程体系。在条件具备的情况下,亦可逐步开设能够反映百年党史的课程,能够展现党领导人民革命、建设、改革并取得重大历史性成就的课程,并且在开展“四史”集体备课、优课与精品课评选等教科研活动中,整合“四史”教育的内容与资源,夯实课程教育基础。
(二)实践是环节:开展实践教学改革,巩固“四史”教育融入教学体系这一重要环节
党的创新理论是指导高校思政课建设的重要一环,推动党的创新理论“三进入”,是高校思政课建设过程中的常态化内容。为此,“四史”教育融入“纲要”课,就要在实践教学中立足“四史”教育的相关内容,切实开展实践教学的创新与改革。
一是有效运用学校所在地的红色资源,组织大学生踏寻历史足迹,在红色纪念馆、革命旧址、先烈的纪念地等场所开展情景式教学。
二是利用重大节假日开展形式多样而特色鲜明的实践活动,以“行走的课堂”活动为形式,借助建党、国庆等节庆日,九·一八、抗战胜利纪念日,马克思、毛泽东诞辰等特殊日期,在学思行走中激发大学生的爱党爱国情感、强化国家认同。
三是疫情常态化下的“纲要”课实践教学,立足学生实际,本着就近原则,让大学生探寻家乡的红色资源、对家乡改革开放前后的变化展开调研,并在调研和撰写实践报告的过程中深化对党史、新中国史、改革开放史和社会主义发展史的感悟。实践教学的开展,既可以使“四史”以更为鲜活的形态发挥引领作用,又可以增强“纲要”课的感染力和针对性,最终推动“纲要”小课堂和“四史”大课堂的结合以形成合力、发挥实效。
(三)师生是关键:加强师生有效互动,提高教师“四史”教育能力和学生的学习兴趣
在“四史”教育融入“纲要”课中,教师是办好思政课的关键。“四史”教育具有的鲜明政治属性决定了其专业性、综合性和整体性的特点,必然要求教师具备扎实宽广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水平,并且具有深厚专业素养能够融会贯通“四史”知识。但是,当前高校“四史”教育师资还较为紧缺,尤其是“纲要”课的专任教师师资数量普遍偏少。再加以教师队伍中存在的“四史”知识有限、“四史”教育价值认识不足、开发利用“四史”资源能力欠缺等问题,势必会影响教育的最终成效。这就要求,首先有计划、多途径、高层次地加强教师队伍建设,尤其是中国近现代史教育方面的专业师资建设,加强对专业教师的学习培训、建立考评与激励机制、健全“四史”教育的师资培训制度等。其次,丰富教师的“四史”知识储备,提升其知识结构与专业素养。借助教学资源平台,加强对“四史”知识的学习,拓展“四史”理论,提高教师的内在素养。再次,教师要从“四史”教育的政治性出发,充分认识和发挥“四史”在政治引领及立德树人方面的价值与功效,从而自觉在“纲要”课中开展好“四史”教育。最后,丰富教师职业发展的渠道,将“四史”的研究成果向教学成果和内容转化,实现“四史”教育同“纲要”课教学的深度融合。
与此同时,也应当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即尊重大学生的主体地位,激发其求知欲、问题意识,培育其主动学习“四史”的兴趣和习惯。一方面要立足现实,引导大学生对理论和现实问题进行关注,从“纲要”课的历史线索中探寻现实问题的根源;另一方面要注重科学方法的培养,遵循“纲要”课学习中从感性到理性、由现象到本质的一般规律,对历史事实予以科学的价值评判。最终使青年大学生在历史与现实、理论与实践的结合中,真正肩负起新的时代使命与担当。
结 语
“四史”是一座蕴含丰富思政教育资源的“富矿”,对其进行创新性地开掘和创造性地转化,更有利于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落实。当前,高校“四史”教育的有效开展,在回溯历史、重温过往中推动了青年大学生缅怀先烈模范,传承红色基因,把握历史规律,坚定理想信念,厚植爱党爱国爱民情怀的同时,也促使青年大学生在“四史”教育融入“纲要”课的过程中深刻把握三大规律,在领会“四个选择”中更加坚定“四个自信”。然而,除开“四史”教育融入“纲要”课外,还需要就“四史”教育体系同“05方案”的思政课教育体系有机融合、“四史”教育在思政课教学中的有效落实及“四史”教育在思政课堂效用的发挥等问题展开进一步的深入探讨和改进。这既是“四史”教育的开展为思政课提供强大动力源泉的题中应有之义,也是新时代下思政课改革发展必须加以解决的迫切问题,更是从事思政课教学的全体同仁共同的职责和使命所在。
注释
[1]中国共产党第十九届中央委员会第五次全体会议.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2020年10月29日通过)[N].人民日报,2020-11-04.
[2]习近平.思政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J].求是,2020(17).
参考文献
[1]习近平.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7.
[2]习近平.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3卷)[M].北京:外文出版社,2020.
[3]本书编写组.中国近现代史纲要(2021年版)[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21.
[4]张楠.“四史”学习教育与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改革深度融合的探索[J].思想教育研究,2021(03).
[5]王广义,胡靖.以党史为重点的“四史”教育融入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路径探析[J].思想教育研究,2021(07).
作者简介
李 卫 西京学院讲师,研究方向为思想政治教育、区域社会文化
贾风珍 西京学院副教授,研究方向为思想政治教育理论和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