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119版
高校开放性实验室建设探析
地避免了浪费现象。
  开放性实验室建设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近年来,高校开放性实验室的建设取得了一些成绩,实验室开放时长、开放范围、开放程度都有所加深。当然,在建设过程中,也存在如下一些问题。
  (一)实验存在的安全隐患较大
  开放性实验室与传统的实验室相比,有两个明显不同的特征:一是由于大多数实验是根据实验者的需求自主设计和进行的,而这些实验者来自不同的系部和班级,人员流动性比较大。二是实验的不确定性比较大。开放性实验多为设计性、综合性、研究性实验,这些实验可能成功,也有可能会失利。进入实验室的人员增多,他们的知识水平、安全意识差异比较大,一旦忽视了实验安全,很容易违反实验室操作规程,就很容易造成实验失败,甚至酿成安全事故。开放性实验的探究性和不确定性意味着实验结果的不确定性,也加剧了实验室安全的隐患。
  (二)难以真正做到因材施教
  高等院校的学生来自不同的地域,存在不同的学业水平层次。有的学生来自城市高中,接触实验比较多,动手能力比较强,有个人的想法和一定的创新能力,除了基础性实验还想进一步拓展自己的能力;有的学生来自农村高中,接触实验的机会不多,动手能力比较弱,完成基础性实验尚有一定的难度。这就决定了教师在指导实验的时候不能搞“一刀切”。而开放性实验室的教师可能并非是实验者的任课教师,对团队中的每一位成员的情况难以做到心中有数,这样要做到根据每个人的情况分类指导、因材施教就比较困难了。尤其是有些学生来做实验的目的只是想“搭便车”拿到学分,不积极参与实验过程,那教师就更加难以指导了。
  (三)难以对实验进行有效管理和评价
  传统的实验一般是任课教师进行指导,在前期的上课过程中,师生已经建立了一定的感情,师生之间有教学互评,可以相互监督,课堂管理有了一定的模式和惯例,管理的制度性强、效率高。而开放性实验打破了原有的“班级”概念,学生和指导老师之间的关系不是传统的基于班级之上的师生关系,而是一种基于项目之上的指导关系,项目完成了,这种指导关系就结束了,师生之间的相互了解较少。在开放性实验中,由于学生来自学校的不同系部,加之教师很难全程在实验室进行指导,这种管理就比较松散。开放性实验往往是团队作业,且以设计性、探索性实验为主,团队成员相互协作,共同完成某项实验,哪个成员对实验的贡献大小如何确定,难以进行评价。
  (四)实验室的师资难以得到保证
  在当前各高校大规模扩建实验室、增加实验项目的背景下,实验室的师资建设难以跟上实验室建设的步伐,师资短缺成为实验室发展的一个短板。以笔者所在的高校为例,从2012年至2020年九年间,学校新增了多个省级重点实验室、省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和校级实验室,而同期的实验室管理人员,仅仅从30人增加至41人。[4]部分高校的实验指导人员专业不符、基本功较差、动手能力一般,加上平时忙于工作、疏于学习,原有的知识体系由于时代发展变化已经逐步淘汰和落后;部分高校的实验管理人员被定义为教辅人员,在职称评聘、职务晋升、工资待遇方面与专任教师都存在一定的差距。这些原因导致了实验室的师资缺乏。在开放性实验室建设当中,有的教师由于时间紧、科研教学任务重,没有时间参与实验指导;有的教师由于水平和能力有限,很难对学生进行专业、系统和全面的指导。[5]
  加强高校开放性实验室建设的对策建议
  要把开放性实验室建设好,需要思想重视、各方配合、加强教育、科学管理,为培养复合型和创新型人才发挥基础性作用。
  (一)转变观念,树立以学生为中心的实验观
  思想是行动的先导。要建设好开放性的实验室,就必须要解除思想上的禁锢,树立新的思想观念。一是从思想上重视开放性实验室的建设。要从培养高素质的合格的社会主义建设者的高度来对待开放性实验室的建设,认识到开放性实验室对于培养学生动手能力、思考能力、探索能力的重要意义。把实验教学作为整个教学工作中的重要环节,结合学生的知识水平和结构,通盘考虑,循序渐进地做好对全部实验室的开放式管理工作。二是树立以学生为中心的实验观。在传统的实验中,教师和管理人员是实验的主体,往往把学生置于“被管理”的地位,在这种管理理念之下,学生往往是被动参与实验室的各项实验,不利于激发学生的探索精神,也不利于建设和谐的师生关系。开放性实验室的建设,要求切实树立以学生为中心的实验观,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实验的设计、操作、探索,注重学生的个体差异,教师和管理人员要主动与学生进行交流,倾听他们的合理意见和建议,合力攻克实验过程中的难关,构建和谐的师生关系。三是根据学生的不同情况因材施教。要根据不同生源的素质和水平,对实验的内容多元化,对基础比较差的学生,引导其参加基础性实验;对基础中等的学生,引导其参加素质提升类实验项目,对基础比较好的学生,引导其参加竞赛类的实验项目。实验室管理人员不但要做好保障实验室正常运行的基本要求,而且要给学生实验进行科学的指导,提供有益的建议,激发学习兴趣。[6]
  (二)借力科技,发挥新技术对开放性实验室的支撑作用
  科技兴则民族兴,科技强则国家强。科技是推动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