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139版
新时代高校网络意识形态风险审视及化解
在互联网这个战场上,我们能否顶得住、打得赢,直接关系我国意识形态安全和政权安全。在互联网这个战场上,我们能否顶得住、打得赢,直接关系我国意识形态安全和政权安全。

进了不同利益主体间的利益关系格局重新调整,形成多元化的利益主体,利益关系的调整就会影响人们思想认识和价值观念,给意识形态工作带来新的压力和挑战。比如,由于市场的逐利性特征,很多人为了炮制网红挣快钱而开设一些内容恶俗的技术性虚假“大胃王吃播”,造成大量粮食被浪费,违背社会主义荣辱观,造成不良社会风气。再如,明星艺人的高额片酬、富二代的高调炫富等都影响着学生对社会分工、收入分配等现实问题的认知,容易产生读书无用论,形成拜金主义、功利主义倾向,而对劳动精神、劳动价值、劳动创造产生认识偏差。
  (三)文化风险:西方国家文化输出加剧文化渗透
  意识形态还蕴含于文化、教育、艺术之中,其影响是潜移默化的、深层次的、长期性的。长期以来。西方国家通过创作网络小说、拍摄影视作品,资助分裂分子制作涉疆涉藏纪录片等途径,以公共文化产品的形式输出、传播西方文化或揭露我国历史发展过程中的短板和不足,进行文化渗透,分化我国的主流意识形态。
  青年学生作为影视文化产品的主要消费群体,对这些感官刺激、画风另类、情节丰富的产品又有极大的兴趣,很容易被带偏节奏,产生认知冲突。比如,美国迪士尼出品的动漫电影《疯狂动物城》以极具人情味、感染力的故事吸引了众多大学生观看,但电影却在无形中输出个人主义价值观,宣扬美国精神、美国文化。
  (四)社会风险:不良网络舆论影响青年行为选择
  社会风险主要存在于民生改善、社会治理等领域,这些领域的现实问题很容易通过网络发酵、传播,形成不良的网络舆论。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总书记为核心的党中央牢牢站稳人民立场,高度重视发展和改善民生,人民群众的幸福感、安全感和获得感显著提升。但对一些社会问题的过度解读、片面理解或不恰当处理,就很容易上升到道德层面,形成社会道德风险。
  社会道德风险的出现,就会影响青年学生的价值判断和行为选择,让他们产生价值迷茫,无法正确认识自身的社会化角色,会对学生妥善处理个人与社会的关系产生不利影响。
  (五)科技风险:信息全球化传播侵占网络阵地
  随着第三次科技革命的兴起,信息技术日新月异,各种信息实现更大范围、更广领域、更多形式、更快速度的全球化传播,深刻地影响着人类的生活方式和思维方式,也加剧了各国间意识形态领域的斗争。
  从国内来看,各种网站、APP、论坛数不胜数,每个人都是自媒体,获取知识和信息,发表观点和看法的途径日趋多元,但相应的监管机制和风险防控机制却没有完全跟上,存在技术性风险和安全漏洞。有的APP还利用大数据技术搜集阅读偏好,从而大量为阅读者推送单一信息,固化阅读者认知领域和水平,形成“数据拜物教”、网络团体和圈层文化,进而放松对意识形态领域斗争的警惕。
  从国外来看,推特、脸书、YouTube等媒介上的一些观点以极端民族主义裹挟青年学生,肆意发表极端言论,抹黑中国政府,放大社会问题。这些网络媒介的存在和肆意生长都极大程度上挤压、侵占了高校意识形态的阵地,加大了网络风险防控的难度和风险。
  高校网络意识形态风险化解的主要策略
  (一)价值引领:以坚定的文化自信壮大主流意识形态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自信是最根本的自信,是建设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关键。我们必须把增强文化自信作为做好高校网络意识形态工作的基础性、关键性环节。“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精神命脉,是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源泉,也是我们在世界文化激荡中站稳脚跟的坚实根基”,[3]我们要以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优秀传统文化培元固本、润泽心灵,特别是要“旗帜鲜明反对历史虚无主义,加强思想引导和理论辨析,澄清对党史上一些重大历史问题的模糊认识和片面理解,更好正本清源、固本培元”。[4]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熔铸于党领导人民在革命、建设、改革、复兴中创造的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我们要在高校意识形态工作中传承红色基因、弘扬革命文化,大力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加深其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生动实践和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理论成果的认识和理解,不断巩固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不断加强主流意识形态的引领力和凝聚力。
  (二)话语构建:以生动的话语体系提升师生政治认同
  “话语的本质和意识形态的功能,决定了在阶级社会中话语和权力必然要结合到一起而形成话语权,并为特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