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140版
新时代高校网络意识形态风险审视及化解
的阶级服务。”[5]要在网络空间占据意识形态制高点,赢得意识形态的话语权就必须认知网络传播规律、把握网络传播特点、创新网络语言表达,把政治性、理论性、思想性较强的教育内容转化为具有亲和力、感召力、吸引力的话语体系。
  一方面,要丰富和发展主流意识形态的理论深度和情感温度。高校网络意识形态工作要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用不断发展着的主流意识形态话语帮助学生解决在网络上反映的成长困惑、利益诉求和现实难题,帮助学生把网络从“情绪的垃圾桶”变为“成长的助推器”,切实提升学生对主流意识形态的政治认同和情感认同。比如,教育部组织的“全国大学生同上一堂疫情防控思政大课”就生动解读了疫情防控中的“中国之治”与“西方之乱”,向大学生深刻回答了“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的奥妙。
  另一方面,要创新主流意识形态网络话语的表达方式和传播方式。要综合运用语音、视频、图片、H5页面等多种表现形式对主流意识形态话语结合校史校情和学生个性特点进行再加工、再转化,提升话语的吸引力和感召力。
  (三)平台建设:以多元的网络媒介主动占领网络阵地
  意识形态建设是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灵魂。当前,网络已成为多元社会思潮的集散地,网络空间的舆论引导已成为意识形态斗争的重要场所,高校必须抓好平台建设,抢占主流意识形态宣传的制高点。
  一方面要构建新媒体工作矩阵,实现主流意识形态全媒体传播。既要管理好校园网、校园报刊等传统媒介,又要积极开发、运用微博、微信、易班、抖音等新媒体,结合学校学科专业特色开辟专栏,定期推送融思想性、趣味性于一体的优质内容,实现党的创新理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形象化、立体化、全方位传播。
  另一方面要加强线上课程开发,让思想政治理论课真正活起来。思政课是加强意识形态建设的主渠道,要以“八个相统一”为遵循,采取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方式推进思政课改革创新。特别是要运用虚拟现实技术打造一批线上金课,通过师生的双向互动和学生的多重感官刺激和情感体验实现知识迁移与价值观塑造。
  (四)队伍打造:以过硬的工作队伍形成协同育人合力
  教育者在高校网络意识形态工作中占据着主导地位,发挥着关键作用,必须统筹联动、多方发力,形成协同育人局面。
  首先,严格落实意识形态工作责任制,构建新时代意识形态工作大格局。高校要建立健全领导机制,形成党委统一领导、党政工团共同管理、各部门和基层党组织统筹联动的工作格局,将意识形态工作责任落细落小落实。要以“四有好老师”和高校思政课教师“六个要”为标准选优配强以思政课教师、高校辅导员、政工干部为主体的意识形态工作队伍,并按照“六个下功夫”的要求不断提升教师队伍的主流意识形态传播力和网络舆论引领力。
  其次,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在学生骨干中培养青年领袖,形成积极正面的强大舆论导向。师生自己身边的朋辈榜样、先进典型往往能够起到更好的示范引领作用。高校要有意识地在青年教师、学生党员、学生干部骨干、青马班学员中选树一批主导舆论风向的青年意见领袖,凝聚起壮大主流意识形态的青年力量,引导他们敢于亮剑、勇于斗争、激浊扬清,实现青年群体的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监督。
  (五)环境优化:以健全的风险防控机制净化网络生态
  党的十九大报告强调,“加强互联网内容建设,建立网络综合治理体系,营造清朗的网络空间”。高校网络意识形态建设首先要做的就是净化网络空间,彻底铲除滋生异质话语的土壤。
  要强化“防”的意识,健全网络意识形态风险监测、研判机制。充分运用大数据、人工智能等先进技术,及时掌握舆情动态,形成教学管理、学生管理等各类软件系统的共建共享、共治共管机制,消除信息孤岛,及时发现苗头性倾向性问题,始终做到抓早抓小,把安全风险消灭在萌芽状态。
  要提升“治”的能力,健全网络意识形态网格化治理、处置机制。要形成工作应急预案,对不同内容、不同性质、不同特点的风险进行分类定级,分而治之、精准治理,对那些混淆视听、恶意攻击、破坏稳定的错误思潮和不当言论,做到重拳出击、从严处置。
  参考文献
  [1]中共中央宣传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三十讲[M].北京:学习出版社,2018.
  [2]中共中央党史和文献研究院.习近平关于总体国家安全观论述摘编[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8.
  [3]习近平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15-10-15(2).
  [4]学党史悟思想办实事开新局以优异成绩迎接建党一百周年[N].人民日报,2021-02-21(1).
  [5]陈锡喜:《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和话语体系》[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
  作者简介
  陈端春 西华师范大学助理研究员,研究方向为高等教育管理与大学文化
  左雪琳 西华师范大学讲师,研究方向为思想政治教育理论与实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