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142版
基于“双证”视域下的《教育心理学》课程改革探究
    《教育心理学》知识框架

庞杂,编排上缺乏逻辑性,与中小学教育教学实际联系松散,对学生的实操性指导欠缺;课堂基本上沿用了教师讲、学生听的传统教学方法,将教师绝对主导化,课堂气氛沉闷,无法发挥学生课堂学习的主动性;课程多为理论知识学习,与实践结合不紧密。针对上述问题,为了达到“双证”要求,《教育心理学》急需从课程内容设置到教学进行大幅度的调整与改革。 
  “双证”视域下《教育心理学》课程改革的四个焦点
  师范认证和教师资格证“双证”要求,督促师范院校进行改革。“双证”作为保持师范院校的师范特色、提升师范生的教育实践能力的政策、准则,也是衡量公共基础课程建设的指导标准。师范院校公共《教育心理学》要想建成使学生终身受益又深受学生欢迎的课程,必须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
  1、课程目标的明确化、具体化
  课程目标是教学工作的出发点、导航灯和方向标。课程目标应与培养目标、毕业要求相一致。各种版本的教育心理学课程目标比较笼统、宽泛,缺乏实际操作性。对比“双证”要求,对被考核者的考查目标更加细致、明确、具体,同时更加强调对学生实际能力的培养。因而,需要对《教育心理学》课程的目标重新定位。
  2、课程内容的更新、完善及思政化
  课程内容改革是课程改革的关键,师范院校公共教育心理学课程改革也不例外。迄今为止,师范院校公共教育心理学课程选用教材版本繁多,内容体系总体呈现以下特点:内容仍以传统学科知识体系为主,与实际教育教学联系松散,缺乏实际操作性、指导性,编排上缺乏系统逻辑性。根据“双证”要求以及师范生基本学情,教育心理学的内容应遵循“逐渐分化,整合协调”的原则进行完善化、系统化。
  3、教学方法的优化
  教法制约甚至决定学法,从而影响学习效果。一直以来,大部分教师仍然沿用教师讲、学生听的传统教学方法,将教师绝对主导化,课堂气氛沉闷,无法发挥学生课堂学习的主体性。教学往往注重知识的传授,忽视了学生情感与实践能力的培养。根据“双证”要求以及防疫需要,结合现代教育技术、构建混合式教学模式,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营造灵动、融洽、和谐的教学氛围。
  4、教学评价的多元化
  教学评价是检验教师教学效果的重要指标,它贯穿在教学过程的始终,有以评带教、以评促学的作用。因此,多元化的综合评教十分关键,评教应兼顾课堂表现、作业撰写,既关注结果,又注重过程。评教应是灵活的、多元的发展性评价。
  “双证”视域下《教育心理学》课程改革的路径
  课程改革的初衷是提升教育教学质量,促进学生发展。因而,教师、教学、学生、学习就成为课程改革要考虑的重要因素。作为师范院校的师范生,获得教师资质,成为一名合格、优秀的人民教师是基本目标。综合上述教育心理学课程状况,同时考量“双证”既要求考查师范院校教学过程,又考查教学结果,既考查学生对知识掌握,又考查学生能力发展的导向,教育心理学课程的改革应该是多层面、多视角的。
  1、构建多元化的课程内容体系
  围绕“双证”导向标准,以课程目标、培养目标与毕业要求为支架,构建结构化、系统化、网络化的课程内容。课程内容是师生交流的最主要信息,是实现课程目标、培养目标以及实现毕业要求的载体,同时课程内容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