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101版
后疫情时代博物馆文化与科技深度融合方向探究
◎石淑捷
◎陕西省软科学一般项目《基于科技文化深度融合背景下运用新技术新应用打造智慧文旅品牌战略研究》(项目编号:2021KRM201)
  随着现代科技的飞速发展,传统博物馆的展览、运营及文化传播方式也应顺应时代潮流,运用先进手段,带给馆内游客更新颖、更丰富的游览体验。结合互联网“直播+”热潮,打造网络虚拟主播,进行线上宣传,能够在传播馆内藏品文化的同时,使藏品背后的故事以更为生活化的方式传达给大众。随着后疫情时代的到来,博物馆可利用人工智能、数字化等技术手段打造线上展馆,突破现实物理空间的限制,呈现出更加多元化的展览形式,逐渐成为社会美育与内容服务齐头并进、文化传播与商业盈利相辅相成的智慧型经营体,依靠科技更有效地传播传统文化。 

  文物承载着辉煌灿烂的华夏文明,对于传承历史文化、维系民族精神具有重要意义。博物馆是文物保存、展示的重要机构,因此,加强文物保护利用和文化遗产保护传承,提高文物研究阐释和展示传播水平,让文物真正活起来,是新时代博物馆的重要职责。随着现代科技的飞速发展,传统博物馆依托新兴科技,展陈模式已经有不同形式的变化。博物馆只有不断探索文化与科技的深度融合,坚持以传承文化为根本,以先进技术为支撑,推动传统媒体和新兴媒体优势互补,才能适应高速发展的数字化趋势,满足后疫情时代社会大众的多元化需求。
  传统博物馆展陈模式的逐步变革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传统媒体和新兴媒体融合发展。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在不同场合与新媒体亲密接触互动,并强调要利用新技术新应用创新媒体传播方式。随着5G时代的到来,AI人工智能、DT大数据等数字技术给当前博物馆的发展带来了更多的新机遇新挑战。众多传统实体博物馆也相继采用了AR、VR等科技手段,赋予展品以更立体、更生动的形态,突破用户视觉和媒介局限,丰富了展览形式,大大增加了游客与藏品之间互动性和趣味性。
  1、游览方式的改变
  对于大多数以传播传统文化为主的博物馆而言,游客游览时,讲解员的现场导览是游览过程中的最大“幸福”体验。首先,伴随讲解游览博物馆,会使这个过程更有方向性;其次,许多展品背后的历史典故、艺术精髓、人文内涵等,仅通过观看展品是无法轻易获得的,而只有通过博物馆讲解员的讲述,才能获得更多信息,更有收获;再次,游客还可以通过与讲解员的交流互动,获取更多藏品外的相关历史和文化知识。
  近年来,伴随着科学技术的普及和应用,多数博物馆除了传统的馆藏展览配合讲解员导览形式外,还利用“互联网+”技术,增加了手机语音、微信导览、手机APP等导览方式,并在馆内设置免费WiFi供游客使用。相对于讲解员导览方式,微信、手机APP导览无需考虑经济因素,大大节省了游客的经济成本,只要有台智能手机,无需要办理专门手续,就可以实现线上畅游。特别是在客流量大的情况下,节省游客时间成本的优势更加凸显。在以往嘈杂环境中,要听清讲解内容需要花费更大气力,而通过微信、手机APP导览只需自己带上耳机,即可享有一个相对独立和纯粹的游览体验,更能获得许多展品“背后的故事”,对于喜爱的内容还可以反复收听,游览的顺序、速度也可以随着自己的喜好而定。对游客而言,更便捷、更智能化、可控性更强的游览方式会越来越符合游客的行为习惯。对博物馆而言,这种导览方式大大节省了人力成本,释放了生产力,使其能够将有限的人力资源投放到更能体现效能的岗位上去。当然,这种游览方式牺牲了人与人之间的互动性,存在游客被动性体验的缺点。
  2、馆内藏品的数字化复制和复原
  博物馆作为珍贵传世文物的收藏、保护、展览机构,不仅要持续加强文物存藏保护工作,更要不断探索陈列展览、展示传播的创新性举措。在这方面,馆内藏品的数字化复制和复原是重要的途径之一,从20世纪末开始,欧美地区一些发达国家先后引进了数码影像、声像技术,陆续启动了虚拟式博物馆数据库管理及交互式网络化系统的开发与建设,这对传统展陈模式产生了重大影响。正如陕西历史博物馆党委书记侯宁彬所言,如今博物馆面临着展示空间不足、藏品保存空间不足、社会教育场所空间不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