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018版
“钢铁英雄”赵占魁
      1942年9月11日,《解放日报》在头版头条位置发表社论《向模范工人赵占魁学习》。

  1939年2月2日,中共中央在延安召开生产动员大会,毛泽东在会上发出“自己动手”的号召。随后,大生产运动逐步向陕甘宁、晋冀鲁豫、晋西北等抗日根据地扩展,得到了广大军民的热烈拥护。各级政府、工会组织为了鼓励和保护广大群众参加大生产的积极性,开展了多种形式的劳动竞赛,并对竞赛中产生的英雄模范人物、先进集体和领导者,根据贡献大小给予精神和物质奖励。这种做法有力地促进了大生产运动的开展。
  刚到延安后不久,赵占魁被编在建设队打铁部,他和另外两个工人很快修起了3座铁炉,半月时间就打出200把镢头、300张锄。
  1939年6月,陕甘宁边区创办西北农具厂(后为延安第一兵工厂),赵占魁主动要求去当了一名翻砂工人。党中央委员、职工运动领袖张浩同志叮咛他:“工厂是公家办的,它是为人民服务的,也就是人民自己的工厂。你们都是优秀工人,要好好干,好好爱护工厂。”
  据采访过赵占魁的作家穆青回忆,赵占魁是火炉工,从早到晚全身像浴在汗水里,棉袄被汗水湿透了,结成一层层很厚的白碱;草帽也被汗渍得破烂不堪。但他从没有松懈过,也从没有叫过一声苦。担任了翻砂股股长后,他是这里的轴子,一切工作都随着他在转动,因此他常常不停地工作12个小时以上,有时甚至连饭也顾不上吃。平时,他总是打起床钟以前就第一个起来,上工比别人上得早,下工时总让别人先走,然后自己收拾了所有的工具,再围着工厂巡视一周,检查一下是否有人把工厂的东西乱放乱丢。他常常对工人们说:“工厂是公家办的,同时也是咱们自己的,跟旧社会完全不同啦。”有着多年工作经验的他,如果看到炉中还有未烧尽的炭灰,就用筛子筛一遍,把可用的焦炭、碎铁都挑拣出来,这样就能节省很多贵重的焦炭。每遇下雨下雪,不论白天黑夜,赵占魁一定把大家叫起来,把院子里的工具、成品都搬进房子里,不让机器、工具遭受一点损失,搬不动的就用油布盖好。
  赵占魁不仅吃苦耐劳,而且还是个技术能手。对于化铁这项技术来说,一开始的时候一斤焦炭只能够化一斤铁,赵占魁就琢磨着如何慢慢改进来提高工作效率,后来就用一斤焦炭可以化到二斤半了。又比如翻砂,最初要用十分之三的焦炭面,而且翻出的犁铧没有光泽,经过他的改进后用十分之三的石炭面,既省了钱,又使犁铧光滑好用。还有化铜的罐子,是用钳土自造的,最初一个罐子只能化二次到三次铜,后来经过几次技术改进,可化到六次。后来,中外记者团来到延安了解了赵占魁的模范事迹后,由衷地发出了“真是世上罕见”的赞叹!
  他给自己定了生产目标,要将提高化铜罐子化铜次数从四次提高到六次。要学会提麻钱铜,要培养本股学徒李有贵,到十月革命节能单独看炉化铁,能代替自己工作。要帮助完成退火炉的修造,与处理铜的退火问题。
  此时的赵占魁在生产过程中已经掌握了很多技术要领,平时他和工人与学徒同甘共苦生活在一起,每次开炉的时候,他更是手把手细细给学徒们讲解技术要领。他心中始终坚守着这样一个信念:多教好教会一个工人和学徒,就为革命工作多增添一份力量。
  生活中,他不仅把自己所节省的工资购买的4头猪、11只羊交公家经营,还以百分之五十生利归工厂工人作为文化娱乐之用。作为工厂农业生产指导员,他保证完成农业生产菜十万斤,肉类七千斤。还把自己节约的钱借给附近农民发展农业生产,因而在厂里很受职工爱戴,在1939年至1941年间的每次劳动竞赛中都获得“甲等劳动英雄”奖章。1941年陕甘宁边区第二届参议会选举时,被四个工厂的选民一致提名当选为候补议员。
  “赵占魁运动”
  1940年5月,根据中共中央书记处意见,八路军总司令朱德从抗战前线回到延安。朱德的主要任务之一是集中精力抓陕甘宁边区的经济建设。
  同年10月,朱德到陕甘宁边区的工厂考察工作,而后在《中国工人》第10期上发表了《参观边区工厂后对边区工人的希望》,指出“边区的工人,正负担着重大的任务。这个任务是什么?这个任务就是坚持自力更生的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