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028版
在马克思主义旗帜下不断推进理论创新
◎唐 震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上所作的报告,站位高远、气势磅礴、催人奋进。报告全面总结了过去五年的工作和新时代十年的伟大变革,指明了党和国家事业发展的目标任务和重大方针,擘画了以中国式现代化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宏伟蓝图,是对中国社会未来一个时期的全面部署,全篇体现了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是科学运用马克思主义阐释中国实际的典范。 
   不断践行马克思主义真理观,积极主动发现真理和发展真理,为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提供科学指南
  马克思主义是建立在实践基础上的革命的、能动的反映论。它揭示了认识发生、发展的内在机制和规律,是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是党的思想路线的理论基础。人们要致力于改造世界,首先必须认识世界;而认识世界,必须要有正确的认识方法和理论作指导。认识世界的最高境界就是把握真理。真理是客观事物及其规律在人的意识里的正确反映,是人们改造世界的基本依据。
  马克思主义的本质就是对真理的追求。马克思主义是改造世界的理论的典型代表,针对一切唯心主义哲学的弊端马克思曾经鲜明指出:“哲学家们只是用不同的方式解释世界,问题在于改变世界。”马克思主义创立后,每当社会实践中出现新情况新问题的时候,这一学说的创始人马克思、恩格斯都非常关注,并及时作出概括,充实到自己的科学体系之中去,特别是对未来社会的设想,他们更是以科学的态度,对历史发展趋势和规律作出了辩证的阐释。由此可见,理论创新就是认识主体不断随着实践的发展,发现新问题,对新的现象做出新的解释,发现新的规律,进而发展已有的理论。其突出特点就是要对理论问题和现实问题作独立性思考和创造性思维。
  中国共产党人在中国运用马克思主义时,正是依据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性、辩证性要求,尊重实践,倾听实践的呼声,研究实践的新变化,坚持理论创新,把马克思主义理论推向新的阶段。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是一个追求真理、揭示真理、笃行真理的过程。
  十八大以来,国内外形势新变化和实践新要求,迫切需要我们从理论和实践的结合上深入回答关系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党治国理政的一系列重大时代课题。我们党勇于进行理论探索和创新,以全新的视野深化对共产党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认识,取得重大理论创新成果,集中体现为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
  十九大、十九届六中全会提出的“十个明确”“十四个坚持”“十三个方面成就”概括了这一思想的主要内容,必须长期坚持并不断丰富发展。中国共产党人深刻认识到,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什么好,归根到底是马克思主义行,是中国化时代化的马克思主义行。拥有马克思主义科学理论指导是我们党坚定信仰信念、把握历史主动的根本所在。只有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坚持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才能正确回答时代和实践提出的重大问题,才能始终保持马克思主义的蓬勃生机和旺盛活力。 
  不断践行马克思主义群众观,充分发挥历史主体的主观能动性,为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提供前进动力
  马克思主义认为,人民群众是历史的真正主体,历史是人们自觉创造活动的结果,人通过实践活动确立了自己在历史中的主体地位。在不同的具体的历史发展阶段,每个人都在一定程度上参与了历史活动。马克思、恩格斯明确指出:“历史活动是群众的事业”,决定历史的是“行动着的群众”,人民群众是历史的主体,是历史的创造者。这是唯物史观的基本观点之一。
  人民群众就是推动历史发展的大多数人。人民群众是一个历史范畴,虽然在不同国家和同一国家的不同历史时期有着不同的内容。然而,不论历史的情况怎样变化,人民群众的主体和稳定部分,始终是从事物质资料生产的广大劳动群众。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必须坚持人民至上。人民性是马克思主义的本质属性,党的理论是来自人民、为了人民、造福人民的理论,人民的创造性实践是理论创新的不竭源泉。一切脱离人民的理论都是苍白无力的,一切不为人民造福的理论都是没有生命力的。我们要站稳人民立场、把握人民愿望、尊重人民创造、集中人民智慧,形成为人民所喜爱、所认同、所拥有的理论,使之成为指导人民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强大思想武器。 
  不断践行马克思主义物质观,以促进社会生产力高质量发展为根基,为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奠定坚实物质基础
  马克思主义认为,生产方式在社会发展中具有决定作用。生产方式是人类借以向自然界谋取物质生活资料的方式,它包括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两个方面,是特定社会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统一。在影响社会历史发展的各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