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海经济高质量发展存在问题及对策建议
础作用持续增强。为更好利用特色资源,青海积极培育壮大新能源、新材料、盐湖化工、生物医药等工业十大优势产业,2011年以来工业优势产业总产值占规上工业总产值的比重保持在60-80%左右,其中2020年达73%,占比较高,对工业经济的带动作用较强。
4、居民收入持续增长,生活质量显著提高
“十二五”以来,青海城乡居民收入持续增长,居民消费水平不断提升、消费结构得到优化。全体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由2011年的10030元增加到25919元,增加15889元,年均增长10%;城镇与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年均增速分别为8.8%、11%,农村高于城镇2.2个百分点;城乡居民人均收入比为2.77,比2011年缩小0.61,城乡居民收入差距不断缩小。全体居民人均生活消费支出由2011年的9035元增加到19020元,增加9985元,年均增长7.7%;城镇与农村居民人均生活消费支出年均增速分别为6.4%、9%,农村高于城镇2.6个百分点,居民消费能力持续增强。2021年城镇及农村居民恩格尔系数分别为30.1%、31.9%,较2011年下降8.8、6.9个百分点,城乡居民食品类支出下降,用于提高生活质量的升级类消费支出占比提升,生活质量显著提高。
青海经济高质量发展存在的主要问题
1、创新驱动能力偏弱
一是研发投入强度较低。根据《2021年全国科技经费投入统计公报》2020年青海研发投入强度为0.8%,在西部十二省(区、市)中排序第九,仅高于新疆(0.49%)和西藏(0.29%),与全国水平(2.44%)相比存在较大差距,分别仅占邻近省份甘肃、宁夏科技投入总量的20.7%、38.1%。二是企业创新意识不强。青海企业科技创新投入仍以政府及国企投资为主导,私营企业投入积极性不高,创新意识薄弱,社会投资意愿明显偏弱,自主创新能力和研发投入不足。当前国内高度重视企业研发工作并大力支持,但基础研究投入仍显不足,区域创新发展不平衡,青海缺乏关键性技术领域龙头企业。③三是创新供给能力较弱。青海高新技术企业数量较少、核心竞争力不强,科技成果产出不能有效满足市场需求,技术创新和产业发展契合应用水平不高,企业与科研院所信息流通不畅,产学研合作意识不强,科技成果转化率较低,创新驱动能力偏弱,尚未形成产学研用紧密结合的长效机制。
2、新旧动能接续不畅
一是产业转型升级进程较慢。当前,青海传统产业多处于产业链中上游,产业短粗重问题在疫情冲击下更加凸显,产品附加值低,两头在外特征明显,产业质量效益偏低,转型升级进程较慢。而新兴产业多处于培育成长阶段,相关企业数量少、体量小、聚集度低、竞争力弱,上下游产业关联性不足,产业规模效益较低,短期内尚不足以抵补传统产业增长缺口。二是增长路径较为单一。青海长期以来形成的投资驱动型增长方式尚未有效转变,消费需求对经济增长的基础性作用发挥不充分,而进出口体量偏小、波动性较大,净出口贡献率持续为负,三大需求尚未形成协同拉动的增长方式。三是全要素生产率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相对较低,且总体呈下降态势,在当前要素产出效率无法显著提升的增长路径下,全要素生产率对经济增长的拉动力不足。
3、区域城乡发展不平衡
一是城乡发展不平衡。当前,青海农村发展仍不充分,水、电、路、房等基础设施建设与教育、医疗、养老、托育等公共服务供给与城镇存在一定差距,尤其是偏远地区农村发展存在较大的短板弱项,加之城乡基础设施建设衔接不畅、双向支撑发展能力不足,城市与农村分工协作、一体发展的经济联系不够紧密。二是区域发展不平衡。青海发展仍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较低层次,工业化发展进程滞后,现代化生产不能有效满足居民多样化需求,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矛盾依然存在。青海西宁市、海东市和海西州三地经济份额占全省经济总量的八成左右,经济集中度较高,其他市、州经济总量低,且西宁城市首位度较高,虹吸效应明显,区域发展不平衡性有所加大。
4、发展要素制约明显
一是人才制约凸显。青海专业技术人才总量偏少,人才结构与产业发展需求不匹配,七成左右的专业技术人才集中在教育、卫生、地质勘察等行业,新能源、新材料和信息技术等领域人才比例偏低。同时,大多数中小企业对企业人才培养、激励、引进等方面缺乏长远规划,人才引进难与留不住问题并存,人力资本对经济发展的贡献不足。二是资金要素制约明显。受经济基础、外部环境、疫情冲击等因素制约,青海招商引资难度加大,资金来源渠道单一,以政府投资居多,民间投资意愿减弱,社会资本融资不足。加之房地产市场不景气,居民买房意愿和能力下降,对整体投资的下拉影响较大。三是数据要素制约显现。青海政务数据归集、治理、分析、应用等能力薄弱,数字经济和平台经济作为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要支撑,其发展基础薄弱。中小企业缺乏数据价值意识,加之受资金及技术制约,数字化转型意愿不足,大企业和中小企业间产业链协同水平不足,制约了传统产业数字化转型。④
推动青海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政策建议
1、以产业四地建设为路径,着力夯实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内在根基
一是加快建设世界级盐湖产业基地。依托丰富的盐湖资源,构建产学研用融合发展的科技创新体系,加快盐湖卡脖子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做好盐湖资源综合研究及开发利用,推进钾、锂、镁、钠等资源高效利用,提高盐湖资
4、居民收入持续增长,生活质量显著提高
“十二五”以来,青海城乡居民收入持续增长,居民消费水平不断提升、消费结构得到优化。全体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由2011年的10030元增加到25919元,增加15889元,年均增长10%;城镇与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年均增速分别为8.8%、11%,农村高于城镇2.2个百分点;城乡居民人均收入比为2.77,比2011年缩小0.61,城乡居民收入差距不断缩小。全体居民人均生活消费支出由2011年的9035元增加到19020元,增加9985元,年均增长7.7%;城镇与农村居民人均生活消费支出年均增速分别为6.4%、9%,农村高于城镇2.6个百分点,居民消费能力持续增强。2021年城镇及农村居民恩格尔系数分别为30.1%、31.9%,较2011年下降8.8、6.9个百分点,城乡居民食品类支出下降,用于提高生活质量的升级类消费支出占比提升,生活质量显著提高。
青海经济高质量发展存在的主要问题
1、创新驱动能力偏弱
一是研发投入强度较低。根据《2021年全国科技经费投入统计公报》2020年青海研发投入强度为0.8%,在西部十二省(区、市)中排序第九,仅高于新疆(0.49%)和西藏(0.29%),与全国水平(2.44%)相比存在较大差距,分别仅占邻近省份甘肃、宁夏科技投入总量的20.7%、38.1%。二是企业创新意识不强。青海企业科技创新投入仍以政府及国企投资为主导,私营企业投入积极性不高,创新意识薄弱,社会投资意愿明显偏弱,自主创新能力和研发投入不足。当前国内高度重视企业研发工作并大力支持,但基础研究投入仍显不足,区域创新发展不平衡,青海缺乏关键性技术领域龙头企业。③三是创新供给能力较弱。青海高新技术企业数量较少、核心竞争力不强,科技成果产出不能有效满足市场需求,技术创新和产业发展契合应用水平不高,企业与科研院所信息流通不畅,产学研合作意识不强,科技成果转化率较低,创新驱动能力偏弱,尚未形成产学研用紧密结合的长效机制。
2、新旧动能接续不畅
一是产业转型升级进程较慢。当前,青海传统产业多处于产业链中上游,产业短粗重问题在疫情冲击下更加凸显,产品附加值低,两头在外特征明显,产业质量效益偏低,转型升级进程较慢。而新兴产业多处于培育成长阶段,相关企业数量少、体量小、聚集度低、竞争力弱,上下游产业关联性不足,产业规模效益较低,短期内尚不足以抵补传统产业增长缺口。二是增长路径较为单一。青海长期以来形成的投资驱动型增长方式尚未有效转变,消费需求对经济增长的基础性作用发挥不充分,而进出口体量偏小、波动性较大,净出口贡献率持续为负,三大需求尚未形成协同拉动的增长方式。三是全要素生产率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相对较低,且总体呈下降态势,在当前要素产出效率无法显著提升的增长路径下,全要素生产率对经济增长的拉动力不足。
3、区域城乡发展不平衡
一是城乡发展不平衡。当前,青海农村发展仍不充分,水、电、路、房等基础设施建设与教育、医疗、养老、托育等公共服务供给与城镇存在一定差距,尤其是偏远地区农村发展存在较大的短板弱项,加之城乡基础设施建设衔接不畅、双向支撑发展能力不足,城市与农村分工协作、一体发展的经济联系不够紧密。二是区域发展不平衡。青海发展仍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较低层次,工业化发展进程滞后,现代化生产不能有效满足居民多样化需求,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矛盾依然存在。青海西宁市、海东市和海西州三地经济份额占全省经济总量的八成左右,经济集中度较高,其他市、州经济总量低,且西宁城市首位度较高,虹吸效应明显,区域发展不平衡性有所加大。
4、发展要素制约明显
一是人才制约凸显。青海专业技术人才总量偏少,人才结构与产业发展需求不匹配,七成左右的专业技术人才集中在教育、卫生、地质勘察等行业,新能源、新材料和信息技术等领域人才比例偏低。同时,大多数中小企业对企业人才培养、激励、引进等方面缺乏长远规划,人才引进难与留不住问题并存,人力资本对经济发展的贡献不足。二是资金要素制约明显。受经济基础、外部环境、疫情冲击等因素制约,青海招商引资难度加大,资金来源渠道单一,以政府投资居多,民间投资意愿减弱,社会资本融资不足。加之房地产市场不景气,居民买房意愿和能力下降,对整体投资的下拉影响较大。三是数据要素制约显现。青海政务数据归集、治理、分析、应用等能力薄弱,数字经济和平台经济作为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要支撑,其发展基础薄弱。中小企业缺乏数据价值意识,加之受资金及技术制约,数字化转型意愿不足,大企业和中小企业间产业链协同水平不足,制约了传统产业数字化转型。④
推动青海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政策建议
1、以产业四地建设为路径,着力夯实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内在根基
一是加快建设世界级盐湖产业基地。依托丰富的盐湖资源,构建产学研用融合发展的科技创新体系,加快盐湖卡脖子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做好盐湖资源综合研究及开发利用,推进钾、锂、镁、钠等资源高效利用,提高盐湖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