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101版
网络青年亚文化的审析、透视及治理
◎钱 程
◎2021年度上海学校共青团工作研究课题“网络青年亚文化乱象审视与网络治理研究”(立项编号:2021YB07)阶段性研究成果
  随着媒介技术的赋权与多元文化在网络环境的延伸,青年亚文化获得有效增量。正视网络青年亚文化的存在价值,全方位审析网络青年亚文化的特点表征、生成逻辑,深入探索主流意识形态与网络青年亚文化包容、共生的发展之道,有利于不断巩固主流意识形态舆论场,引领青年群体建构正确的、积极向上的价值观。 

  随着媒介技术的赋权与多元文化在网络环境的延伸,借助网络空间的“去中心化”“去门槛化”等特征,青年亚文化获得有效增量,迅速从“线下”转移至“线上”,进一步催生了网络青年亚文化。伴随时代与技术的发展,网络青年亚文化逐渐与消费文化、媒介技术等社会发展要素紧密联结,鬼畜文化、粉丝文化、恶搞文化、佛系文化层出不穷,已然在文化消费、生活方式以及价值观念等领域,对青年群体产生了深刻而持久的影响,并在一定程度上转化为一种现实的社会力量,作为一种显现顽强生命力、创造力的独特文化景观而存在。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随着互联网的逐渐兴起,国内便有学者开始对网络青年亚文化展开学术研究与分析。以“网络青年亚文化”为主题在“中国知网”进行检索,共计检索出133篇学术期刊论文,其中以期刊来源类别“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核心期刊”作进一步筛选,共计40篇学术期刊论文,主要分布在“网络青年亚文化的生成与特征”“网络青年亚文化的衍变与发展”“网络青年亚文化的引导与转向”三个方面,聚焦分析网络空间中“佛系”文化、“吐槽”文化、“丧”文化等亚文化表征,以及网络青年亚文化与主流意识形态、思想政治教育之间抵抗与包容的双重逻辑,为进一步审析网络青年亚文化奠定了现实基础。网络青年亚文化在某种程度上隐喻着青年群体的思想观念和价值追求,在网络青年亚文化的冲击下,主流意识形态在青年群体中的认同感难免遭遇式微。
  审析:网络青年亚文化的特征诠释
  要深刻理解网络青年亚文化这一极具时代性特征的文化症候,亟需通过全方位剖析网络青年亚文化的内涵与结构,由表及里、由内而外进行审析,以此全面掌握内嵌于网络青年亚文化外在表征下的青年群体的内在张力。在网络空间,借助媒介技术的赋权与多元文化的延伸,青年群体的话语体系不断扩大,网络青年亚文化日益发展进步,涵盖佛系文化、表情包文化、恶搞文化等,彰显出娱乐性和狂欢性、风格化和符号化、抵抗性和兼容性三层特质。
  1、娱乐性和狂欢性
  在网络青年亚文化的传播领域,青年群体通过拼贴、再造、创作等方式,生成一批具有独特意蕴的表情包、网络话语、恶搞音视频等文化景观。在快节奏的现代社会文明和消费社会,网络青年亚文化以其丰富的娱乐性和消遣性,高度迎合着青年群体在精神层面对于娱乐感和狂欢感的追逐。“通过摆脱一切常规的束缚,人们尽情狂欢,以达到消除日常规范压迫和重建生存希望的目的,从中可以获得一种狂欢式的世界感受的审美体验。”[1]网络青年亚文化正是这样一种时代产物下的娱乐消费品,青年群体将自身对现实困境的无奈、精英文化的讽刺、成人权威的挑战等,融入在戏谑、搞笑、佛系等“泛娱乐化”表达之中,在可视化图文、音视频共振共享的过程中,随着多元话语主体不断介入其中,参与网络青年亚文化的话语传播与产品再创造,最终形成一种群体式狂欢。在网络青年亚文化的话语体系和传播范式中,作为一种宣泄与逃避的载体,青年群体以娱乐的心态、狂欢式的集体参与获得一种短暂的集体认同,用娱乐弥合现实矛盾与冲突,同时,不断延展其个体身份在网络空间中的虚拟在场,以求从成人世界的压制中解放出来,借助娱乐消解现实矛盾,纾解心理压力。
  2、风格化和符号化
  符号是用来解释并传达意义的载体,伯明翰学派在对亚文化的研究中,把风格作为重要研究对象,不同领域有不同的风格表达,呈现出不同群体的差异化意义。[2]风格和符号是深入理解网络青年亚文化的重要视角。网络青年亚文化差异于主流文化及其他文化类型的标志之一,在于其蕴含着一套风格鲜明、意蕴丰富的符号系统,这一符号系统的表达恰是网络青年亚文化风格建构与文化实践的本质过程。借助新型媒介技术的赋权,社会话语体系不断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