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青年亚文化的审析、透视及治理
成的新的符号世界。媒体和消费已经深刻地影响着青年人的思想和行为。”[7]青年群体将人生价值赋予在物的外在存在,以拥有物的多少作为衡量人生意义的外在根据,生存本质和内在意义所呈现的物质化和外在化,最终导致青年群体陷入价值追求的虚无与人生意义的失落。马克思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一书中就从经济活动的事实出发,指出“物的世界的增值同人的世界的贬值成正比”。[8]
当现实的价值追求无法得到满足时,青年群体转而放弃向上流动的挣扎,希冀在网络虚拟环境通过佛系、躺平、内卷等亚文化实践,以一种无所谓的态度否定自身存在与现实努力,充分表达了青年群体对于现代社会压力的软性对抗。价值维度的虚无与消解是网络青年亚文化广泛流行的内在张力,集体狂欢的背后,隐喻着青年群体价值虚无的精神异化。
治理:网络青年亚文化的多元建构
深入透视网络青年亚文化的生成逻辑,有利于精准把脉网络青年亚文化的话语特征和价值体系,以期正向建构青年群体的价值理念,科学治理网络青年亚文化,深化网络空间的主流意识形态教育效果。网络青年亚文化对于青年群体具有很强的渗透性与感染力,存在一定的潜在社会风险,但同时又与主流意识形态交叉互融,可从嵌入、拓展、引领三个维度进行多元建构,通过把握网络青年亚文化的精神内核,推动主流意识形态主动嵌入其中,以此不断消解网络青年亚文化的文化壁垒,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拓展主流意识形态教育的传播形态与话语方式,以实现增强主流意识形态感染力、深化价值认同的现实目的。
1、嵌入——消解网络青年亚文化壁垒
不可否认,网络青年亚文化存在不符合主流意识形态建设的消极性,但同样具有合理性和积极性,其对于青年群体的影响实际上多元交融、错综复杂。网络青年亚文化“模糊了主导文化和大众文化僵硬的边界,软化了两者的互相排斥和敌视,也拓展和丰富了社会总体文化,从而起到一种文化平衡的作用”。[9]这种平衡与主流意识形态的教育理念相得益彰,主流意识形态如能积极嵌入网络青年亚文化,借助网络青年亚文化的传播覆盖面和话语影响力,将形成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建构的有效增量。网络青年亚文化多以趣缘为导向,不同的文化圈层各自拥有独立的话语体系和内部规范,促使其以独特的文化标识区隔于主流文化。主流意识形态嵌入网络青年亚文化,应以情感认同、行为实践、价值引导为共识性基础,在充分认同与尊重的前提下,给予青年群体更多内在的情感疏导,以一种包容、发展的思维方式,主动肯定网络青年亚文化当中顺应主流意识形态的部分,打破“主流”“非主流”两者之间的二元壁垒,消解两者融合的阻力,在弱化网络青年亚文化消极意蕴的同时,积极构建主流话语与青年话语多元互动协商的情感共鸣。针对不同的网络青年亚文化类型采取不同的协调治理范式,不断推动主流意识形态与网络青年亚文化的交集与互渗。
2、拓展——增强主流意识形态感染力
网络青年亚文化究其本质是青年群体渴望自我、表达自我的一种文化输出,主流意识形态除主动嵌入网络青年亚文化之外,同时要深入研究网络青年亚文化的精神内核,在全方位理解青年群体情感与精神追求的基础上,积极拓展主流意识形态的传播形态与话语方式。在拓展策略层面,选择以青年乐于接受的方式创新传播形态,将主流意识形态与网言网语深入结合,以青年之声、青年之符号感召青年,例如采用图文动漫、短视频以及说唱等形态,将内容结构由单一文本叙事转为多元媒介叙事,能够极大地增强主流意识形态在青年群体中的接受度和认可度。当然,拓展不能仅仅停留在对于网络青年亚文化符号的简单借用层面,更要主动“下沉下潜”,将家国情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等内容真正转化为契合青年群体情感诉求的文化产品,即要在充分满足青年群体自我需求的基础上与之展开平等对话,而不是一味地开展主流文化宣传,再次将宏观价值引导与青年群体内在的情感诉求割裂开来,如此将适得其反,进一步引发青年群体对主流意识形态的抵触。
3、引领——深化主流意识形态认同
网络青年亚文化对于青年群体的价值观起着形塑的建构作用,通过进一步推进主流意识形态与网络青年亚文化共嵌融合发展,一方面,着重发挥网络青年亚文化在价值观建构、凝聚和感召等维度的影响力,以网络青年亚文化反哺主流意识形态的传播,促进主流意识形态打破固有的优势思维,转而深刻关注网络青年亚文化现象中所折射出的青年群体的内在诉求和成长需求,正视网络青年亚文化的社会存在,并努力通过多种方式缓解青年群体的现实压力,为青年群体建立自我身份认同提供多样的文化选择,使青年群体真正从外在需求与精神诉求上得到压力的宣泄与情感的释放,不断规避虚无主义对青年群体价值观的侵蚀;另一方面,潜移默化地引导青年群体建构积极向上的价值观,促使网络青年亚文化始终在主流意识形态的叙事逻辑下不断发展,逐渐弱化消极亚文化对于青年群体的影响,以创造一个主流意识形态引领、多元文化并存的网络舆论空间,最终完成网络青年亚文化由抵抗到收编的价值转换,深化青年群体对于主流意识形态的认同。
结 语
对于主流意识形态而言,网络青年亚文化作为一种特殊而又重要的文化形态,对其产生了不可避免的影响与冲突。关于网络青年亚文化的研究,一直以来都是青年研究与思想政治教育的时代热点和焦点。作为一种重要而独特的文化实践,网络青年亚文化深刻映照着青年群体对于自我身份认同的追逐与抵抗现实压力的矛盾心态,既映射着一定的时代景观,又表征出青年群体的社会具象。无可否认,研究分析网络青年亚文化是理解青年群体、审思社会现实的重要途径,而如何在时代发展中动态掌握网络青年亚文化的流变与方向,亟待学界进行持续且多元的研究。
参考文献
[1]陶东风,胡疆锋.亚文化读本[M].北京大学出版社,2011:429.
[2]周惠宇.青年亚文化在网络上的符号呈现与解读[J].新闻研究导刊,2020,11(15):231-232.
[3]胡疆锋,陆道夫.抵抗·风格·收编——英国伯明翰学派亚文化理论关键词解读[J].南京社会科学,2006(04):87-92.
[4]赫伯迪格.亚文化:风格的意义[M].陆道夫,胡疆锋译,北京大学出版社,2009:17.
[5]陈旭光,宋奇勋.“佛系”话语的记忆建构与意义实践[J].中国青年社会科学,2019,38(01):104-110.
[6]安东尼·吉登斯.现代性与自我认同:晚期现代中的自我与社会[M].赵旭东译,三联书店,1998:8-9.
[7]道格拉斯·凯尔纳.媒体奇观——当代美国社会文化透视[M].史安斌译,清华大学出版社,2003:3.
[8]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M].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斯大林列宁著作编译局译,人民出版社,2000:51-52.
[9]马中红,陈霖.无法忽视的一种力量:新媒介与青年亚文化研究[M].清华大学出版社,2015:58.
作者简介
钱 程 东华大学服装与艺术设计学院助教,主要研究方向为党建与思想政治教育
当现实的价值追求无法得到满足时,青年群体转而放弃向上流动的挣扎,希冀在网络虚拟环境通过佛系、躺平、内卷等亚文化实践,以一种无所谓的态度否定自身存在与现实努力,充分表达了青年群体对于现代社会压力的软性对抗。价值维度的虚无与消解是网络青年亚文化广泛流行的内在张力,集体狂欢的背后,隐喻着青年群体价值虚无的精神异化。
治理:网络青年亚文化的多元建构
深入透视网络青年亚文化的生成逻辑,有利于精准把脉网络青年亚文化的话语特征和价值体系,以期正向建构青年群体的价值理念,科学治理网络青年亚文化,深化网络空间的主流意识形态教育效果。网络青年亚文化对于青年群体具有很强的渗透性与感染力,存在一定的潜在社会风险,但同时又与主流意识形态交叉互融,可从嵌入、拓展、引领三个维度进行多元建构,通过把握网络青年亚文化的精神内核,推动主流意识形态主动嵌入其中,以此不断消解网络青年亚文化的文化壁垒,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拓展主流意识形态教育的传播形态与话语方式,以实现增强主流意识形态感染力、深化价值认同的现实目的。
1、嵌入——消解网络青年亚文化壁垒
不可否认,网络青年亚文化存在不符合主流意识形态建设的消极性,但同样具有合理性和积极性,其对于青年群体的影响实际上多元交融、错综复杂。网络青年亚文化“模糊了主导文化和大众文化僵硬的边界,软化了两者的互相排斥和敌视,也拓展和丰富了社会总体文化,从而起到一种文化平衡的作用”。[9]这种平衡与主流意识形态的教育理念相得益彰,主流意识形态如能积极嵌入网络青年亚文化,借助网络青年亚文化的传播覆盖面和话语影响力,将形成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建构的有效增量。网络青年亚文化多以趣缘为导向,不同的文化圈层各自拥有独立的话语体系和内部规范,促使其以独特的文化标识区隔于主流文化。主流意识形态嵌入网络青年亚文化,应以情感认同、行为实践、价值引导为共识性基础,在充分认同与尊重的前提下,给予青年群体更多内在的情感疏导,以一种包容、发展的思维方式,主动肯定网络青年亚文化当中顺应主流意识形态的部分,打破“主流”“非主流”两者之间的二元壁垒,消解两者融合的阻力,在弱化网络青年亚文化消极意蕴的同时,积极构建主流话语与青年话语多元互动协商的情感共鸣。针对不同的网络青年亚文化类型采取不同的协调治理范式,不断推动主流意识形态与网络青年亚文化的交集与互渗。
2、拓展——增强主流意识形态感染力
网络青年亚文化究其本质是青年群体渴望自我、表达自我的一种文化输出,主流意识形态除主动嵌入网络青年亚文化之外,同时要深入研究网络青年亚文化的精神内核,在全方位理解青年群体情感与精神追求的基础上,积极拓展主流意识形态的传播形态与话语方式。在拓展策略层面,选择以青年乐于接受的方式创新传播形态,将主流意识形态与网言网语深入结合,以青年之声、青年之符号感召青年,例如采用图文动漫、短视频以及说唱等形态,将内容结构由单一文本叙事转为多元媒介叙事,能够极大地增强主流意识形态在青年群体中的接受度和认可度。当然,拓展不能仅仅停留在对于网络青年亚文化符号的简单借用层面,更要主动“下沉下潜”,将家国情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等内容真正转化为契合青年群体情感诉求的文化产品,即要在充分满足青年群体自我需求的基础上与之展开平等对话,而不是一味地开展主流文化宣传,再次将宏观价值引导与青年群体内在的情感诉求割裂开来,如此将适得其反,进一步引发青年群体对主流意识形态的抵触。
3、引领——深化主流意识形态认同
网络青年亚文化对于青年群体的价值观起着形塑的建构作用,通过进一步推进主流意识形态与网络青年亚文化共嵌融合发展,一方面,着重发挥网络青年亚文化在价值观建构、凝聚和感召等维度的影响力,以网络青年亚文化反哺主流意识形态的传播,促进主流意识形态打破固有的优势思维,转而深刻关注网络青年亚文化现象中所折射出的青年群体的内在诉求和成长需求,正视网络青年亚文化的社会存在,并努力通过多种方式缓解青年群体的现实压力,为青年群体建立自我身份认同提供多样的文化选择,使青年群体真正从外在需求与精神诉求上得到压力的宣泄与情感的释放,不断规避虚无主义对青年群体价值观的侵蚀;另一方面,潜移默化地引导青年群体建构积极向上的价值观,促使网络青年亚文化始终在主流意识形态的叙事逻辑下不断发展,逐渐弱化消极亚文化对于青年群体的影响,以创造一个主流意识形态引领、多元文化并存的网络舆论空间,最终完成网络青年亚文化由抵抗到收编的价值转换,深化青年群体对于主流意识形态的认同。
结 语
对于主流意识形态而言,网络青年亚文化作为一种特殊而又重要的文化形态,对其产生了不可避免的影响与冲突。关于网络青年亚文化的研究,一直以来都是青年研究与思想政治教育的时代热点和焦点。作为一种重要而独特的文化实践,网络青年亚文化深刻映照着青年群体对于自我身份认同的追逐与抵抗现实压力的矛盾心态,既映射着一定的时代景观,又表征出青年群体的社会具象。无可否认,研究分析网络青年亚文化是理解青年群体、审思社会现实的重要途径,而如何在时代发展中动态掌握网络青年亚文化的流变与方向,亟待学界进行持续且多元的研究。
参考文献
[1]陶东风,胡疆锋.亚文化读本[M].北京大学出版社,2011:429.
[2]周惠宇.青年亚文化在网络上的符号呈现与解读[J].新闻研究导刊,2020,11(15):231-232.
[3]胡疆锋,陆道夫.抵抗·风格·收编——英国伯明翰学派亚文化理论关键词解读[J].南京社会科学,2006(04):87-92.
[4]赫伯迪格.亚文化:风格的意义[M].陆道夫,胡疆锋译,北京大学出版社,2009:17.
[5]陈旭光,宋奇勋.“佛系”话语的记忆建构与意义实践[J].中国青年社会科学,2019,38(01):104-110.
[6]安东尼·吉登斯.现代性与自我认同:晚期现代中的自我与社会[M].赵旭东译,三联书店,1998:8-9.
[7]道格拉斯·凯尔纳.媒体奇观——当代美国社会文化透视[M].史安斌译,清华大学出版社,2003:3.
[8]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M].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斯大林列宁著作编译局译,人民出版社,2000:51-52.
[9]马中红,陈霖.无法忽视的一种力量:新媒介与青年亚文化研究[M].清华大学出版社,2015:58.
作者简介
钱 程 东华大学服装与艺术设计学院助教,主要研究方向为党建与思想政治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