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018版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与推动民族地区共同富裕的辩证关系
胞。”⑥中国共产党还认识到:“如果没有国内各少数民族的积极参加,就不能有最后胜利的保证。因此,实行正确的民族政策,以团结国内各少数民族共同抗日图存,就是当前抗战中的严重任务之一。”⑦因此在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的指导下,中国共产党实施了一系列保障少数民族权益的政策,改善国内各民族之间的关系,这也为促进各族人民对中华民族整体的认同、铸就抗日民族统一战线蕴藏了巨大能量,最终取得反抗外来侵略的伟大胜利。
  通过促进对中华民族整体的认同,团结各民族完成历史使命,也是中国共产党在民族工作方面的重要历史经验之一。中国共产党担负着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使命,进入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更要通过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在“支持各民族发展经济、改善民生,实现共同发展、共同富裕”方面发挥出积极的能动作用。
  第一,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明确了推动民族地区实现共同富裕的政治属性
  “中国共产党在艰苦卓绝的革命路上推动了现代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孕育,在传统文化和革命实践的双重基础上铸就了团结一致的民族精神,并通过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和民族事务治理的成功实践,有效解决了人民内部矛盾,造就了融洽的民族关系。”⑧
  面临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包含社会主义的政治性要素,也包含我国各民族具体的基本诉求,是民族属性和政治属性的有机统一。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就是维护各民族精诚团结的思想基础,不仅为实现共同富裕创造良好的发展环境,而且为各民族实现共同富裕构筑起坚定政治共识。
  第二,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增强了推动民族地区实现共同富裕的精神纽带
  党和国家始终重视少数民族的权益问题,在统筹兼顾的原则下重视保障少数民族的正当权益。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按照增进共同性的方向改进民族工作,做到共同性和差异性的统一”,指出了民族工作的一个重要原则,即增进共同性、尊重和包容差异性。以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理念和机制来对各民族进行整合,就是为了增进各民族的共同性,在尊重包容民族差异性的同时也要尽量避免过度强化民族差异性,这是在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中,推动共同富裕、促进民族团结、增强国家凝聚力的一个深层战略。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在推动共同富裕的过程中,尊重差异、包容互鉴,既要对民族自身优势进行充分挖掘,也要在互动中进一步调动各民族特有的禀赋和优势来推动共同富裕。增进共同性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基本价值导向,具有增强民族团结的“粘合剂”功能,要以“休戚与共、荣辱与共、生死与共、命运与共”引导各族人民深化一荣俱荣、一损俱损的命运共同体的情感认同和理性认同。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也要尊重和包容差异性。从历史和现实来看,我国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56个民族呈现“多元一体”格局。在地理环境、历史文化等诸多因素的作用下,各民族在经济、文化等各方面客观上的差异性普遍而长期存在。承认差异性是增进共同性的基础和前提,尊重差异性更能赢得人心,凝聚最大公约数,增强各民族精神纽带,促进各民族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共同富裕。
  第三,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明确了推动民族地区实现共同富裕的前进方向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成为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的主线。党的百年奋斗历史经验表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和推动各民族共同富裕,是实现各族人民在政治权利上实质性平等、真正共同当家作主、共同繁荣发展的伟大实践,贯穿了党领导中国革命和建设的每一个重要阶段,还将贯穿在新时代党领导各族人民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使命的全过程。
  共同富裕不是同时富裕,也不是平均主义,而是存在先富和后富的情况;不是只有物质丰盈,而是物质和精神的全面富裕。民族地区由于历史地理的客观原因,经济上、文化上仍然存在较大差异,发展仍然存在不平衡不充分的现实挑战,两极分化需要进一步消除,共同富裕不会一蹴而就。因此,在实现共同富裕的道路上,要明确新时代民族地区发展建设目标,打造合理格局,将各族人民对发展的期待凝聚成共同的前进方向。可见,共同富裕需要的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自信心的铸牢、团结力的铸牢、行动力的铸牢,更是各民族砥砺前行于共同富裕路上方向性的铸牢。
  可见,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作为一种社会意识,能够通过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的能动的反作用,促进中华民族共同体这一社会存在的发展。“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具有凝聚提升中华民族共同性、各民族归属感等的价值和功能,能够通过指导各民族将精神力量转化为物质力量,为建设中华民族共同体以及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提供强大合力,因而具有重大的精神价值和实践价值。”⑨
  综上所述,实现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主旨在于各族人民共建共享共富;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