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144版
浅谈当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困境及提升策略
的基础理论课,大学生时常抱有应付考试的心理,没有将思想政治理论入脑入心,更没有将其上升到指导实践或塑造价值观念的层面。甚至部分学生对于思想政治教育的丰富内涵只停留在表面认知。二是部分学校的重视程度不够。当前仍有少部分学校存在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做得不深不透,活动载体机制陈旧,思政教育与党建、团建工作结合不够紧密等情况。三是家庭思政教育作用发挥不充分。部分家长在孩子升入大学后疏于指导和管教。对于学生来讲,未步入社会且刚刚成年,他的心智和思想还处于不成熟状态,周边生活环境影响着他们的思想和行为。
  (二)专业学习任务与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契合度不够
  一方面大学课程设置中专业课程学习占比较大,且考核方式多为闭卷,而政治理论课程安排学时相对较少,期末多以开卷方式进行。学生多有唯分数论的想法,以“不挂科”为目标,这样的课程设置使得政治理论课程达不到预期效果。另一方面课堂安排不尽合理。专业课教师负责讲授专业课程,对课程思政的建设力度不够;政治理论课程教师负责讲解思政课程内容,对专业课把握不够充分和合理。专业课与思政课的剥离致使思想政治教育不够系统全面,思政效果也不尽理想。
  (三)学生的主体地位不够明晰
  一方面受传统教育模式的冲击,有的学校受限于思政课程内容覆盖面广、内涵深刻等原因,担心学生做主体分享或讲解不够权威,且把握不准容易出现偏颇,因此多采用老师讲授、学生倾听的方式进行。另一方面,受传统教学思维的影响,有些课堂虽以小组为单位进行讨论、分享,但学生存在思维定式,在深入思考、细致分析方面做得还不够,甚至有的学生或小组成员是为了完成课堂任务而应付,致使学习效果不佳。
  (四)思想政治教育教师队伍有待加强
  大学思想政治教育教师作为思政教育的施教者,扮演着尤为重要的角色。当前高校教师“入口”门槛较高,通过近几年的补给,教师队伍逐步壮大,但能力和水平仍有待整体提升。一是当前部分高校从相近门类专业中调剂大学思政课教师,但部分教师缺乏对马克思主义理论及哲学观点的深入研究,对前沿思想和观点掌握不尽具体,专业素养还有一定提升和完善的空间。二是教师的主观能动性发挥不充分。当前很多大学思政课教师来自马克思主义学院,承担全校教学任务,有时会出现一名教师带多个班级的情况。由于教师带班较多,对每个班级学生了解不够,更缺少进行学术探讨的机会,对思政教学带来一定影响。
  (五)校园宣传氛围吸引力不足
  目前一些高校校园宣传氛围营造对思想政治教育的辅助性作用发挥不够。一方面,线下宣传栏氛围营造没有吸引力。很多校园宣传栏标语没有创造性和创新性,且多为广告类信息,缺少统一发布的思想政治教育引导类标语或党的理论方针政策的宣传信息。另一方面,线上宣传缺乏新意。近几年受新冠肺炎疫情影响,部分高校开展线上教学,缺少与学生面对面交流机会,也暴露出线上思政教育的弊端。思政宣传不够多样化,致使学生仅停留在点击观看或完成作业要求层面,缺少深入思考,对学生思想引领带动效果不明显。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提升的几点思考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做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要因事而化、因时而进、因势而新。”[2]当代大学生思政教育工作要做到聚焦时代主旋律,把握时代脉搏,适应新时代大学生的思路与想法,开展有针对性且有实效性的思政教育工作。具体有以下几方面思考:
  (一)增强校、师、生三方对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视程度
  一是高校要重视。“思想政治工作是学校各项工作的生命线。”[3]各高校应深刻领会并精准落实国家关于大学生思政教育的部署和要求,把思政教育摆在教书育人的突出位置,融入大学生培养的全过程、各方面。比如,在制定学生培养计划时,有针对性地给予思政教育一定比例的课程或实践安排,从顶层设计层面提高对思政教育的重视程度。二是教师要重视。高校教师的专业水准及授课能力是毋庸置疑的,但非思政课教师对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视程度还有待进一步提高。比如,专业课教师在课程设置时,除安排规定课程内容外,可适当安排一定比例的思政教育内容,在言语间、行动上给予学生引导或指导,帮助学生在学好专业课程的同时,形成积极向上的思想和正面的价值观念。三是提高学生个人对思政教育的重视程度。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重点做思想上、心理上的工作,突出的是思想引领和价值观念的指导。学生重视程度的提升还依赖于学校、教师及家长三方面的协同发力。
  (二)推行大中小思政课一体化
  大中小思政课一体化是国家对思政课程提出的最新要求。从横向讲,一个学年段要统筹各学科教学设计,从教学内容、课堂目标、讲授方式等方面建立统一的框架体系,使更多学科教师学会并善于结合学科特点在课堂教学中因势利导地开展德育教育,[4]让思政课融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