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大学生劳动素养现状及提升策略
影响,30.2%的大学生认为“劳动会耽误学习”。其中还有近50%的受访大学生不喜欢劳动,更喜欢安逸的生活。
3、大学生的劳动态度差异明显
调查显示,关于大学生对于劳动的态度差异明显——90.1%的大学生认同“劳动使我快乐”,35%的大学生认为“体力劳动是吃苦受罪”,24.5%的大学生认为“只要有钱就不需要劳动了”。虽然有90%的大学生赞成“劳动只是分工不同,没有高低贵贱之分”,但60%的大学生讨厌干脏活累活、不愿意去接触较累较辛苦较为不体面的劳动,认为“脑力劳动比体力劳动更为体面”。受访的大学生还是更愿意接受以脑力劳动为主的工作岗位,这说明,部分大学生已经认识到在未来脑力劳动会更加重要,一些领域的人力劳动会逐步被机器等人工智能取代,但大学生对于体力劳动的正确认识有待进一步强化。
4、大学生的劳动习惯普遍较好
我国一贯提倡将教育与生产实践相结合。因此,教育必须遵循生产力快速发展的客观要求,现代工业生产的快速发展要求全人类的发展。只有把教育和生产工作很好地结合起来,才能实现人的全面发展。此次调查,针对“能否每天在宿舍内保持个人区域整洁卫生”,96.9%的受访大学生都表示自己基本能做到,97.4%的受访大学生在平时会及时洗衣服,近80%的受访大学生会坚持锻炼身体。大学是青年走向独立的开始,应学会独自处理自己生活日常的事务。在宿舍卫生上的问题很能看出大学生的劳动习惯。在大学宿舍的集体生活中,一个大学生具有良好的卫生习惯和劳动习惯很重要,这也是我们调查判断大学生是否能适应集体宿舍生活的关键之一。综上,绝大多数的学生能很好地适应,但是也存在个别学生劳动习惯不太好的问题。
5、大学生的劳动技能比较欠缺
劳动实践是劳动素养中极为重要的一方面,关于大学生在校期间的劳动实践情况及劳动技能水平的调查中,90.6%的受访大学生能掌握基本生活技能和简单的劳动技能,近80%的大学生会一些简单的维修技术。“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劳动技能的提高和家庭教育与高校教育是密不可分的。一方面,家庭教育是整个人生教育的起点,家庭劳动训练对于人们的未来生活技能非常重要。另一方面,高校在大学生实践活动中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高校不仅组织了大部分的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同时也推动了大学生积极参与社会实践。
综上所述,从整体来看,高校大学生们大多拥有较为正确的劳动价值观。但是其对劳动技能的掌握较为欠缺,对劳动认知方面仍存在不足。总体而言,目前大学生们普遍劳动素养不高。该问卷调查显示,其突出问题是大学生的劳动价值观与自身劳动认知和劳动技能的掌握水平不相适应。
当代大学生劳动素养问题的原因分析
大学生本人对于劳动素养的看法和态度、家庭的培养、社会氛围的影响,是造成当代大学生劳动素养问题的重要因素。
1、大学生未重视自身劳动素养的培养
当代大学生自身更重视文化素养,而多数忽略了劳动素养。“实践出真知。”真正的知识来自于生活实践。调查数据表明,部分学生的劳动素养高低与学生本人的生活态度息息相关。热爱生活的学生,总是能够找到各种途径去接受劳动教育和学习劳动技能;而一部分不太热爱劳动的大学生,总是能够找到不愿意劳动的理由。因而,加强大学生的劳动素养要首先从自身做起。大学生的劳动素养不是一蹴而就的,而应从小就慢慢培养。一部分学生从小就忽视了自身劳动技能和认知的提高,对于劳动技能水平、劳动教育的关心程度较低。而上了大学后,他们更愿意把时间和精力放在应付文化考试、社交和游戏中,未能重视自身的劳动素养。
2、家庭劳动教育缺乏正确的理念和引导
调查显示,不认可体力劳动,甚至轻视体力劳动的问题仍在较多大学生心里存在。许多传统家庭的父母对于劳动认识不到位,轻视劳动人民。这对当代大学生的影响也是根深蒂固的,在某种程度上,对体力劳动的蔑视仍然存在,“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的唯读书论等在一定程度上导致他们不喜欢劳动、轻视劳动、忽视劳动者,看不见劳动背后的光荣和伟大意义。数据表明,97.2%的受访大学生的父母教育自己的子女要爱劳动,但是68.5%的父母认为如果劳动影响学习,就不让自己的孩子劳动,将近六成的大学生父母不让自己的孩子干脏、苦、累的活。部分家长认为“只要孩子学习成绩好,就能前途无量”,从而忽视了对于大学生劳动素养的重视与培养。
3、学校劳动教育边缘化、形式化
中共中央国务院2020年《关于全面加强新时代大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意见》中明确提出,要通过劳动教育,使学生能够树立马克思主义劳动观,牢固树立正确的劳动观念,培养积极的劳动精神,形成良好的劳动习惯。受访大学生中有30%没有在高校接受过学校的劳动教育,只有近六成的受访大学生在社会实践课和思想政治
3、大学生的劳动态度差异明显
调查显示,关于大学生对于劳动的态度差异明显——90.1%的大学生认同“劳动使我快乐”,35%的大学生认为“体力劳动是吃苦受罪”,24.5%的大学生认为“只要有钱就不需要劳动了”。虽然有90%的大学生赞成“劳动只是分工不同,没有高低贵贱之分”,但60%的大学生讨厌干脏活累活、不愿意去接触较累较辛苦较为不体面的劳动,认为“脑力劳动比体力劳动更为体面”。受访的大学生还是更愿意接受以脑力劳动为主的工作岗位,这说明,部分大学生已经认识到在未来脑力劳动会更加重要,一些领域的人力劳动会逐步被机器等人工智能取代,但大学生对于体力劳动的正确认识有待进一步强化。
4、大学生的劳动习惯普遍较好
我国一贯提倡将教育与生产实践相结合。因此,教育必须遵循生产力快速发展的客观要求,现代工业生产的快速发展要求全人类的发展。只有把教育和生产工作很好地结合起来,才能实现人的全面发展。此次调查,针对“能否每天在宿舍内保持个人区域整洁卫生”,96.9%的受访大学生都表示自己基本能做到,97.4%的受访大学生在平时会及时洗衣服,近80%的受访大学生会坚持锻炼身体。大学是青年走向独立的开始,应学会独自处理自己生活日常的事务。在宿舍卫生上的问题很能看出大学生的劳动习惯。在大学宿舍的集体生活中,一个大学生具有良好的卫生习惯和劳动习惯很重要,这也是我们调查判断大学生是否能适应集体宿舍生活的关键之一。综上,绝大多数的学生能很好地适应,但是也存在个别学生劳动习惯不太好的问题。
5、大学生的劳动技能比较欠缺
劳动实践是劳动素养中极为重要的一方面,关于大学生在校期间的劳动实践情况及劳动技能水平的调查中,90.6%的受访大学生能掌握基本生活技能和简单的劳动技能,近80%的大学生会一些简单的维修技术。“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劳动技能的提高和家庭教育与高校教育是密不可分的。一方面,家庭教育是整个人生教育的起点,家庭劳动训练对于人们的未来生活技能非常重要。另一方面,高校在大学生实践活动中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高校不仅组织了大部分的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同时也推动了大学生积极参与社会实践。
综上所述,从整体来看,高校大学生们大多拥有较为正确的劳动价值观。但是其对劳动技能的掌握较为欠缺,对劳动认知方面仍存在不足。总体而言,目前大学生们普遍劳动素养不高。该问卷调查显示,其突出问题是大学生的劳动价值观与自身劳动认知和劳动技能的掌握水平不相适应。
当代大学生劳动素养问题的原因分析
大学生本人对于劳动素养的看法和态度、家庭的培养、社会氛围的影响,是造成当代大学生劳动素养问题的重要因素。
1、大学生未重视自身劳动素养的培养
当代大学生自身更重视文化素养,而多数忽略了劳动素养。“实践出真知。”真正的知识来自于生活实践。调查数据表明,部分学生的劳动素养高低与学生本人的生活态度息息相关。热爱生活的学生,总是能够找到各种途径去接受劳动教育和学习劳动技能;而一部分不太热爱劳动的大学生,总是能够找到不愿意劳动的理由。因而,加强大学生的劳动素养要首先从自身做起。大学生的劳动素养不是一蹴而就的,而应从小就慢慢培养。一部分学生从小就忽视了自身劳动技能和认知的提高,对于劳动技能水平、劳动教育的关心程度较低。而上了大学后,他们更愿意把时间和精力放在应付文化考试、社交和游戏中,未能重视自身的劳动素养。
2、家庭劳动教育缺乏正确的理念和引导
调查显示,不认可体力劳动,甚至轻视体力劳动的问题仍在较多大学生心里存在。许多传统家庭的父母对于劳动认识不到位,轻视劳动人民。这对当代大学生的影响也是根深蒂固的,在某种程度上,对体力劳动的蔑视仍然存在,“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的唯读书论等在一定程度上导致他们不喜欢劳动、轻视劳动、忽视劳动者,看不见劳动背后的光荣和伟大意义。数据表明,97.2%的受访大学生的父母教育自己的子女要爱劳动,但是68.5%的父母认为如果劳动影响学习,就不让自己的孩子劳动,将近六成的大学生父母不让自己的孩子干脏、苦、累的活。部分家长认为“只要孩子学习成绩好,就能前途无量”,从而忽视了对于大学生劳动素养的重视与培养。
3、学校劳动教育边缘化、形式化
中共中央国务院2020年《关于全面加强新时代大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意见》中明确提出,要通过劳动教育,使学生能够树立马克思主义劳动观,牢固树立正确的劳动观念,培养积极的劳动精神,形成良好的劳动习惯。受访大学生中有30%没有在高校接受过学校的劳动教育,只有近六成的受访大学生在社会实践课和思想政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