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056版
陕菜香漫秦岭巴山
    陕西非物质文化遗产——漫川八大件

罐茶等;商洛的水煎包子、洋芋糊汤、洋芋糍粑、山阳的橡子凉粉等。这些小吃,以当地出产的粮食蔬菜为食材,因地制宜,但在制作技艺上,融合了南北的手法技法,一定程度上是一种改良甚或提升,极富特色,广受欢迎。上述菜系也罢,小吃也罢,都是陕南人对陕菜作出的贡献。如果细究起来,还可以探究到这里的人们在饮食文化方面的探索和发展,当然更能看出历史变迁、自然气候、人文民俗等方面的独特性。 
  瑰丽多彩的陕南美食
  安康蒸面是一款极具个性的面食,当地的人们喜闻乐见,几乎日日不可或缺。说起来倒是有些蹊跷,按说在安康这地方,小麦的种植不太广阔,应该是水稻为主食、吃米饭为主,面食应该是调剂是点缀,但安康人硬是把这种小吃喜爱到日日必食的程度,什么原因呢?
  综合各方面因素,应该是这样的:一是安康的城市中心以及边上的个别县,有着厚重的关中特点,无论从语言还是饮食习惯上,都与关中有着极大的相似性,限于历史知识的欠缺,对于这里的人民是迁移而来或是原住尚不能下定论,但臆测吃面食应该是受关中文化的影响;二是地域因素,汉江从这里流过,此段水流水量又较大,完全不似关中的河流经常断流,所以气候潮热,人们在劳作乃至生活中水分、养分流失较多,或者是饮用水的关系等,使得这个区域的人们嗜酸嗜辣,类似于武汉的感觉,所以,一碗醋香四溢、辣味浓郁的蒸面便有了热干面的意味,也是“过早”的必备饮食。引申到汉中的热面皮,原料变了,是大米制作,但成品仍然以辣味出头,酸也罢、辣也罢,正应了临江而居的人们对饮食的需求,特别是一夜睡眠之后,早起的肠胃就渴望这一口浓烈滋润。
  紫阳蒸盆子,是当地艄公船夫创造的美食。艄公船夫整日劳作生活在江河里,过去和现在都比较辛劳,所谓人间三大苦,“撑船、打铁、磨豆腐”。尤其在饮食上,艄公船夫们受到制作场所、食材获取、作息时间等制约,往往会比较简陋而又综合。
  这里的综合,是指这一拨下苦人没有条件细细铺陈,于是就将能够取得的食材,往往会一锅聚拢,进而蒸煮炖烧,就如重庆的纤夫船工们吃火锅一般,所有食材统统归拢一锅。另外一点,江河之上风雨飘摇,气候潮湿是其必然,于是他们的饮食就更多地就着锅边,从而能够保持食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