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058版
陕菜香漫秦岭巴山
  制作腊肉几乎是陕南每个县、每户人家都会从事的一项重要的生产生活活动,放养的生猪、海量的柏枝香木,给陕南腊肉以良好的原料,制作的时间长了,手艺很好,质量上乘,是陕南人的口福,也是陕西人的口福。
  陕南各个地方几乎都能制作上乘的腊肉,但较为有名的是安康的镇坪腊肉、汉中的镇巴腊肉、商洛的镇安腊肉。看这三县的地名都有一个“镇”字,这是古代镇守边关、护佑平安的希冀,也表明这几个地方相对比较偏远,山高坡陡,森林茂密。当然,既是边关,必有更多的地域间的交流和文化的交融等。这些因素综合起来,在制作腊肉上便有了悠久历史、精湛手艺和上乘品质。现今陕南已经有腊肉工业化生产的模式,成了当地的致富产业。在陕西别处也可以吃到上等腊肉,那遍布街头的食肆餐馆里,但凡与陕南沾边的,一定会有腊肉系列的美味菜肴。
  陕南湿润的气候,还成就了腌制许多食物的独特技艺,比如陕南的红豆腐,北人称豆腐乳,在陕南制作出来的就是好吃。比较有名的是汉中城固的“上元观红豆腐”,此地雨量充沛,水份充足,水质独特,制作的豆腐细腻嫩白,口感香甜。制作的红豆腐外表枣红,内呈杏黄,微辣适咸、清香爽口,制作历史可上溯到明代,技艺传承至今,遐迩闻名。
  还有前面提到的盐菜,也是陕南人腌制蔬菜、保存蔬菜的独特方法,别有一番风味。较为有名的是南郑黄官镇一带。黄官居民之先祖多为明代及清代初叶移民,至今仍保留着南方人的许多生活习俗。加工盐菜为解决冬季菜食缺少之困难,对各种野生、新鲜蔬菜都可加工,如野生椿芽、鱼腥草、野葱、青菜、卷心菜、豇豆、洋芋、苦瓜、罗卜、青辣椒、豆角等。不同的鲜菜加工程序不一样,配之佐料也不一样,但都采用自然晒干,这样干掉水份后,原汁与营养都还保留在盐菜里。各类鲜菜加工的盐菜均香味醇厚,可烧、蒸、作汤或直接食用。
  当然,陕南人也吃面条,但这里吃面条还是要归之为“点心”类,不是正餐。这里的面条不似关中的劲道,但调制方法有特色,最典型的是浆水面,一碗浆水,提神醒脑,是陕南的一大特色。对于年龄稍长的陕南人,那是流到骨髓乃至魂魄里的记忆。
  陕南人在面食方面虽然不大吃馒头,但会利用当地特产制作风味独特的饼类,虽然他们也称之为馍,例如炕炕馍、核桃馍之类。这种饼类不似关中的厚实,但有着南国的精巧,沾满芝麻、油香四溢的炕炕馍黄亮脆生,甚是可口。核桃馍采用了陕南丰产的核桃,成品介于馒头与烧饼之间,捣碎的核桃仁充盈其间,最是美味。
  陕南这块宝地,一定意义上是南方的地域、北方的司辖,这就使得这片土地的饮食兼具南北交汇、东西交融的特色,历经千年,形成了自身鲜明的特征,那就是原料丰沛、制作精良,菜肴成系、小吃独特,南北兼具、东西贯通。
  过去的很长时间,由于交通的原因,陕南与关中、陕北的交往相对比较困难,这就使得人流、物流都受到了局限,一定程度上处于较为闭塞和孤独的状态。这样的情境下,作为精神慰藉与物质滋养的饮食业的发展,也在一定程度上较为迟滞,许许多多的好物好味,养在深闺无人知,没有受到应有的重视,也没有获得更多的青睐。所幸,随着近年来公路、铁路乃至航运交通的快速发展,陕南和关中的往来变得比以往便捷太多,曾经要翻山越岭,如今天堑变通途,互相的来往非常便捷。于是陕南的大美风光、悠久历史、灿烂遗存成了关中人乃至北国人民竞相饱览之物,陕南的饮食也广受食客厚爱。从此,陕南的饮食不再封闭、不再被边缘化,真切地成为陕菜的重要组成,成为陕西饮食文化百花园里璀璨瑰丽的花丛。假以时日,相信陕南美食一定会香漫秦岭巴山、香飘关中平原、香遍神州大地。
  作者简介
  张同武 中国西部传媒与社会发展研究院研究员,从事文学创作和理论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