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102版
故乡的汇通面
生活而产生。1979年中国第一家、亚洲最大、世界第三的彩色显像管生产基地彩虹厂(后来改名为彩虹集团)在咸阳破土动工。改革开放初期的中国人迫切需要彩色电视机,咸阳彩虹厂曾是中国首家从事彩色显像管及其玻壳、荧光材料等全套零部件配套生产的企业,也是中国生产量最大、配套能力最强的彩色显像管生产企业,曾经生产了多个中国第一,以工业振兴中国作出了重大贡献。1980和1990年代的彩虹厂有自己的电视台、TV专线,凤凰卫视、东风卫视等其他市民享受不了的电视信号,厂子福利好,职工生活更令人羡慕。
  那时为了尽快生产出更多的显像管让更多老百姓看上彩色电视,彩虹厂实行四班三运转的生产模式,每到上下班时,彩虹一路、二路上身着蓝色制服的彩虹职工便是一道靓丽的风景。这些职工上下班要吃饭,他们便常常在厂子附近的一个固定摊点上吃点烤肉,喝几杯啤酒,然后再吃些主食。附近村民们和后来的下岗职工于其中发现了商机,纷纷到厂对面的生活区门口摆起“路边摊”,最初卖馄炖,后来卖手工面,再到后来越来越多的下岗职工和村民们加入到卖面行列,一辆三轮车装上所有卖面家当,老汉擀面老婆卖面做起生意来。
  等到1996年汇通商厦建成,这碗供应彩虹上下夜班职工的宵夜便移到汇通十字下,成为人们口口相传的汇通面,其背后隐藏着一个国有大型企业在陕西咸阳的崛起,承载着1980、1990年代陕西工业发展的辉煌,见证了咸阳这座千年古都工业文明发展的记忆。
   汇通面写满隽永乡情
  人民路曾是咸阳最繁华的地段,供电局旁边的老虎大盘鸡很有名,北门口的张记馄饨、杨家蒸碗让人回味无穷,国棉七厂门口的罗家凉皮店人流如潮,然而终抵不住汇通面的崛起,越来越红火。
  2004年,汇通面有了统一规划和管理,提供了场地专人擀面,摊位再也不用自己擀面,只需下面卖面。2022年春天,咸阳市政府改造汇通夜市,整体仿秦汉风格,优雅整洁的环境都让这里焕然一新,不过还要归功于网红打卡,现代传媒技术让汇通面这一产生于街头市井的大众小吃成为家喻户晓的咸阳名小吃,此后,无论春风和煦的西安街头,夏夜凉爽的咸阳渭河之滨,还是风轻云淡的渭南秋夜,炉火红彤彤的冬日泾河新城,汇通面让农民工解饥,出租车司机果腹,让亲朋聚会酣畅,也让归乡的我倍感乡情的隽永。
  几千年来传承的陕菜兼备黄河、长江两大流域食材,擅长煮、炖、汆、烩、蒸、炒厨艺,突出辛辣、浓郁、爽利、和谐的滋味,宫廷菜、官府菜、商贾菜、寺院菜、市肆菜、民间菜应有尽有,唐代的曲江宴,民间的十三花,既雅也俗,根植于坊上,取自市井,汇通面依靠陕西关中面食的鲜香,取自渭河的秦汉风尚,曾经拥有彩虹厂职工这个庞大的消费群体,在21世纪现代传媒中,经由政府提升改造,迅速走出市井坊上华丽转身为咸阳城市文化名片。
  不言而喻,越是有特色的地方小吃,越镌刻着一种历史记忆,民间情愫和民众生活情趣。这一夜表弟带着我这个老咸阳人来到汇通夜市,走过那天上的街市,浪的是满满的乡情!来到一块空地上,表弟告诉我:“彩虹厂已经搬走了。”岁月如梭,而我离开咸阳已十年有余了,这十余年里我从一个西咸路上的候鸟成为西安城里的读书人,可我总眷恋故乡的古渡廊桥、渭水细柳,少年时走过的凤凰台,然而今天的咸阳早已不是过去的咸阳,一座廊桥横跨南北,不用十分钟便可从桥南散步到了桥北,更不用说,渭河两岸繁华锦绣,统一广场威武雄壮,游艇在咸阳湖里载着游人徜徉,而我只要到了渭水边,总能听到一声欸乃的橹声,看到一叶小舟在河里摇荡,载着我的乡愁,以至无论我走到哪里,都忘不了故乡汇通面的鲜香和千年渭水的绵长!
  作者简介
  刘 宁 陕西省社会科学院文学艺术研究所副所长、研究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