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112版
陕北有羊道
    武宗皇帝吃羊道(情景再现)

记载,国家最重要的事情就是祭祀与战争,我们现在可以看到,代表我国古代最高技艺的青铜器,也正是用于祭祀的。五鼎正是为盛放祭品而特别制造的。五鼎之首,是专用于放羊的重器,《周礼·周官》记载,周代还专设了为少牢祭祀名为“羊人”的官职,专门执掌羊牲及割牲等事。
  旧时,北方一带文人学士多用羊来祭魁星。魁星乃主管科举文运之神灵,是北斗七星中天枢、天璇、天玑、天权四星的总称。道教则称此四星为贪狼、巨门、禄存、文曲。因四星排列如方斗,是北斗之首,故又称“斗魁”或“魁”,也称璇玑。北方一带多有魁星庙,而庙中魁星的雕像是赤发蓝面,丑陋不堪,左手拿斗,右手提笔。据神话传说,封建时代进举科考只要牵羊祭祀,魁星会用方斗量量你的才能,然后用巨笔点点额头,则必中榜。陕北佳县白云山之巅有座始建于清乾隆五十六年(1791)的魁星阁,每年的农历七月二十一文人学士都在此举行祭礼活动——羊道会,届时群贤毕至、少长咸集。在举行规模盛大的祭祀迎供仪式的同时,伴随着制作品尝羊道宴,并吟诗、作赋、放歌、泼墨、对弈等等。由此可见,祭祀文化与饮食文化是中华文化的源起之一。 
  追溯榆林羊道
  羊肉是榆林人饮食中非常重要的元素。把羊从头吃到蹄、从五脏六腑吃到皮肉、再到骨、到髓、到乳、到血、配以其它食材,以陕北菜系烧、煮、炖、烩、炒、蒸、炸等独特烹制技法,形成吃羊之规矩,俗称“全羊宴”。
  在榆林,给羊肉赋予丰富内涵、上升到“道”文化的高度,得益于一个人,这个人就是明武宗正德皇帝朱厚照。
  据《明史·武宗本纪》载:武宗“冬十月戊辰,帝渡河。己卯,次榆林。十一月庚子,调西官厅及四卫营兵赴宣、大。壬子,次绥德,幸总兵官戴钦第。十二月戊寅,渡河,幸石洲”。明武宗于正德十三年(1518)十月即榆林筑城五十三年后,来到这个大明王朝的“九边重镇”,一住就是三个月,乐不思京。其间所为、所住、所食如何?据《榆林市志》1996版,《文物志》第687页记载,武宗皇帝巡边,到榆林居住三月之余,纳延绥总兵戴钦之女为妃,行宫设在榆林城内太乙神宫(即今“凯歌楼”)上。随行的皇宫御厨和戴总兵府的官厨,以及当时榆林民间名厨三方通力合作,制成以羊为主的席面贡奉武宗皇帝。当时厨师们费尽心思,制作了108道菜,把武宗皇帝吃得龙颜大悦,于是御赐“羊道”二字,以作表彰。并赐戴钦总兵上方宝剑,挂征西将军印。戴氏声威显赫一时,在榆林东山兴建了戴氏宗祠。
  因为武宗皇帝,以羊为食材主料的“皇家御宴”便诞生在边塞榆林了。武宗皇帝回京后,北京也大兴羊道宴席,盛红楼、盛宾楼名噪一时,成为当时京城皇族、达官品尝羊道的重要地方。
  明武宗御赐的“羊道”二字,有着深刻的思想文化含义。
  羊道,即关于社会生活中养羊、食羊的行为规范。羊是与上古先人生活关系最为密切的动物食物,羊伴随着中华民族步入文明,与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发展有着很深的历史渊源,影响着我国文字、饮食、道德、礼仪、美学等文化的产生和发展。
  汉代许慎解释“羊”字说:“美,甘也。从羊从大。”在中国,美的本义和审美意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