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年陕菜》卷土重来:被颠覆和被改变的
刘旭是咸阳人,办公室茶几上放着一本《咸阳面食》。“我们第二季里边专门有一集《咥面》,讲的就是陕西的面条:臊子面、裤带面、油泼面……面食是关中人一生须叟不离的主食,所以第一季凡是有面条的地方,我们的弹幕也好,观众留言也好,都是最多的,大家对于陕西的面条还是比较有共情的。”
刘旭和陕菜结缘,是十多年前的事了。那是2011年,刘旭还在华商视频,那天大唐博相府总经理刘晓钟一行来做节目,演播室的同事请假了,刘旭临时担任导播,整个直播过程,他越听越震惊:我是陕西人,怎么讲的东西我都不知道?
后来他专程去拜访刘晓钟。在大唐博相府,他结识了一大群陕菜文化的挖掘者、推广者和宣传者,从此打开了解陕菜文化的一个新视界。
刘旭这才知道,自半坡先民草创并奠基了三秦饮食文化以来,已有数千年历史的陕菜被公认为我国最悠远古老的风味流派之一。
当时省上正在进行官府菜申遗资料的准备,大唐博相府聚集了一批期待着陕菜焕发新生的学者、厨师、传承人。大家聚集一起,忙于菜品的研发、资料的准备、纪录片拍摄、宣传稿的讨论。刘旭也很快参与到官府菜申遗的纪录片拍摄中。2011年6月,“陕西官府菜制作技艺”申报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一举成功。
拍完申遗纪录片,刘旭心里就种下了一颗种子。“这个片子只是申遗用了,观众看不到。我想做一个让陕西人知道陕菜的纪录片。当时也不说让全国人民知道,我就让陕西人知道,别弄得大家一问都不知,外地来个客人,给人家介绍,都说不出来。”
到西影之前,刘旭已经做完陕菜纪录片的项目策划书。对于内容他始终是信心十足的,他缺的是钱。
当时团队树立的宣传理念,就是一定要走出去,在央视和各大视频网站上播放,而不是仅仅在陕西。“我这个片子一定是给全国人民看的,这个目标确定之后,我才会想着我把这个片子做多大,做多精致,才能对得起全国观众。”
纪录片的盈利模式是一个问题。好多专业的投影视项目的民营企业都不愿意投纪录片,因为它不挣钱。
融资过程一波三折。最终打动合作伙伴的,是刘旭对千年陕菜的情怀。他说:我们做的这个事情,它不是一个商业的东西,这个东西可以让更多外地人了解陕西,对陕菜品牌、陕菜振兴有现实的意义。
最终,秦汉影视(西咸新区秦汉饮食发展有限公司)和西安饮食集团成为合作伙伴,这让刘旭和团队都备受鼓舞。
刘旭压力最大的时候,是第一版样片剪出来,拍摄和框架都没有问题,但是解说词和内容却是脱节的。他想要用文字烘托陕菜厚重的文化底蕴没有表达出来,就好像一位大厨怎么也调配不出这道菜想要呈现的味道。以至于最后刘旭逼着自己写解说词,做梦都在写,最后还真的在一个半梦半醒的清晨,脑海中蹦出了《千年陕菜》纪录片开头那段话,他赶紧记下来,发给导演,这是他想要的叙事感觉:“清晨,城市还未苏醒,西安长街短巷的早餐摊位便搭起了擂台,肉丸胡辣汤豆腐脑甑糕……近百种小吃最先打开人们的味蕾,如同一场秦腔大戏,锣鼓开场,主角才会粉墨登场……”
这样的感觉,在撰稿人换作田龙过教授后才得以找到。刘旭最焦虑的解说词部分,后来成了整部纪录片颇具风格的优势。刘旭知道,文化是这个片子的标签。如果这个片子没有陕菜文化的沉淀,它怎么和人家其他的美食纪录片比?
“最后片子央视一遍就过了。第一季一发行,数据一出来,松了一大口气。而且我们拿了好几个奖项,甚至发到海外去了。这个时候立马不一样了。”
在刘旭看来,《千年陕菜》第一季是告诉全国观众“陕菜从哪来”,第二季要围绕陕西人吃什么。“第二季虽然看起来没有第一季那么多大菜,那么震撼,但是这都是陕菜的组成部分:陕
刘旭和陕菜结缘,是十多年前的事了。那是2011年,刘旭还在华商视频,那天大唐博相府总经理刘晓钟一行来做节目,演播室的同事请假了,刘旭临时担任导播,整个直播过程,他越听越震惊:我是陕西人,怎么讲的东西我都不知道?
后来他专程去拜访刘晓钟。在大唐博相府,他结识了一大群陕菜文化的挖掘者、推广者和宣传者,从此打开了解陕菜文化的一个新视界。
刘旭这才知道,自半坡先民草创并奠基了三秦饮食文化以来,已有数千年历史的陕菜被公认为我国最悠远古老的风味流派之一。
当时省上正在进行官府菜申遗资料的准备,大唐博相府聚集了一批期待着陕菜焕发新生的学者、厨师、传承人。大家聚集一起,忙于菜品的研发、资料的准备、纪录片拍摄、宣传稿的讨论。刘旭也很快参与到官府菜申遗的纪录片拍摄中。2011年6月,“陕西官府菜制作技艺”申报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一举成功。
拍完申遗纪录片,刘旭心里就种下了一颗种子。“这个片子只是申遗用了,观众看不到。我想做一个让陕西人知道陕菜的纪录片。当时也不说让全国人民知道,我就让陕西人知道,别弄得大家一问都不知,外地来个客人,给人家介绍,都说不出来。”
到西影之前,刘旭已经做完陕菜纪录片的项目策划书。对于内容他始终是信心十足的,他缺的是钱。
当时团队树立的宣传理念,就是一定要走出去,在央视和各大视频网站上播放,而不是仅仅在陕西。“我这个片子一定是给全国人民看的,这个目标确定之后,我才会想着我把这个片子做多大,做多精致,才能对得起全国观众。”
纪录片的盈利模式是一个问题。好多专业的投影视项目的民营企业都不愿意投纪录片,因为它不挣钱。
融资过程一波三折。最终打动合作伙伴的,是刘旭对千年陕菜的情怀。他说:我们做的这个事情,它不是一个商业的东西,这个东西可以让更多外地人了解陕西,对陕菜品牌、陕菜振兴有现实的意义。
最终,秦汉影视(西咸新区秦汉饮食发展有限公司)和西安饮食集团成为合作伙伴,这让刘旭和团队都备受鼓舞。
刘旭压力最大的时候,是第一版样片剪出来,拍摄和框架都没有问题,但是解说词和内容却是脱节的。他想要用文字烘托陕菜厚重的文化底蕴没有表达出来,就好像一位大厨怎么也调配不出这道菜想要呈现的味道。以至于最后刘旭逼着自己写解说词,做梦都在写,最后还真的在一个半梦半醒的清晨,脑海中蹦出了《千年陕菜》纪录片开头那段话,他赶紧记下来,发给导演,这是他想要的叙事感觉:“清晨,城市还未苏醒,西安长街短巷的早餐摊位便搭起了擂台,肉丸胡辣汤豆腐脑甑糕……近百种小吃最先打开人们的味蕾,如同一场秦腔大戏,锣鼓开场,主角才会粉墨登场……”
这样的感觉,在撰稿人换作田龙过教授后才得以找到。刘旭最焦虑的解说词部分,后来成了整部纪录片颇具风格的优势。刘旭知道,文化是这个片子的标签。如果这个片子没有陕菜文化的沉淀,它怎么和人家其他的美食纪录片比?
“最后片子央视一遍就过了。第一季一发行,数据一出来,松了一大口气。而且我们拿了好几个奖项,甚至发到海外去了。这个时候立马不一样了。”
在刘旭看来,《千年陕菜》第一季是告诉全国观众“陕菜从哪来”,第二季要围绕陕西人吃什么。“第二季虽然看起来没有第一季那么多大菜,那么震撼,但是这都是陕菜的组成部分: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