将伟大建党精神融入高校思政课教学的路径探析
在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要发挥学生的主动性,丰富教学手段,开展教育活动,建立“思想政治流动课堂”。
成长壮大。在过去的百年里,无数仁人志士为了新民主主义革命事业、社会主义革命事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英勇斗争,甚至是付出自己的生命也无所畏惧。正是这种不怕牺牲的斗争精神,激励着一代又一代的有志青年。当代大学生不仅要牢记历史,也要不断继承发扬这种斗争精神,为自己的未来拼搏,为祖国的未来拼搏。
(四)“对党忠诚、不负人民”
“对党忠诚”是共产党人的基本要求,“不负人民”是共产党人不断追求的目标。“建党精神把对党忠诚和不负人民相联系,体现党性和人民性的高度一致”。[3]将“对党忠诚、不负人民”融入高校思政课,就是要激发学生的奉献精神。中国共产党从成立到不断成长,再到成熟,经历了无数艰难险阻。之所以能够不断发展壮大,就是依靠共产党人的忠诚和奉献。“不负人民”就是要求大学生从思想和行动上积极向党组织靠拢,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培养奉献精神。我们的党离不开人民,我们的国家也离不开人民。当下,我们比历史上任何时候都更接近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伟大梦想,我们有信心和能力实现这一伟大梦想。为了实现中国梦,我们必须以人民为中心。只有这样,我们才不会偏离方向,误入歧途。中国梦不会在一夜之间实现,我们肯定会面临许多困难和障碍。只要我们动员一切力量,坚持真理和理想,团结海内外中华儿女,调动亿万中华人民在实现梦想斗争中的激情和创造力,努力画出最大的同心圆,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伟大梦想就一定能够靠我们实现。
伟大建党精神融入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路径
(一)理论育人:政治性与学理性相结合
习近平总书记在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上发表重要讲话,强调“要坚持政治性和学理性相统一,以透彻的学理分析回应学生,以彻底的思想理论说服学生,用真理的强大力量引导学生”。[4]上好思政课的关键是把政治性与学理性统一起来,但重点和难点恰恰在于“统一”这个词本身。我们所说的“统一”,并不是指政治内容和学术分析的简单融合,也不是指政治观点和抽象概念的机械重叠,而是指通过辩证的学术思考和具有正确政治方向的学术表达来澄清政治问题。
其一,我们必须“求真”。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拒绝任何错误思想。只有在理论上保持清醒,在政治上才能立场坚定。要引导青年大学生明晰伟大建党精神之理,我们就必须要帮助他们深刻理解和把握马克思主义为什么能发挥作用。在马克思主义的指导下,我们实现了国家独立、民族振兴、人民幸福。要引导青年大学生感受马克思主义在新时代绽放的光芒,就必须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路径、主阵地上深化思政理论课,阐明伟大建党精神之理。要把伟大建党精神与思政课教材内容相统一,实现教材改革。把伟大建党精神的相关课程作为必修课,建立以建党精神及其精神谱系为主轴的课程体系。在此基础上,强调建党精神的特殊地位,建立逻辑清晰的教学框架,使学生在学习中准确把握伟大建党精神的内涵和特点,从而提高学生的整体素养。
其二,要“达意”。“意”不仅在于讲得准确,而且要把教材体系对象化到青年学生身上,用学生的语言、灵活的表达方式、叙事的技巧、多媒体教学器材,帮助他们理解、学习,让学生听得懂、学得会、喜欢听。在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要发挥学生的主动性,避免“填鸭式教学”,丰富教学手段,开展教育活动,建立“思想政治流动课堂”。运用对话、提问、反思等教学手段,引导学生理解马克思主义真理的力量,推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进程,用不断发展的真理来坚定自己的信念,确定自己的方向。从而能够把马克思主义的真理运用到现实生活中,实现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
其三,要“入情”。学生可以从课堂中自主和发
成长壮大。在过去的百年里,无数仁人志士为了新民主主义革命事业、社会主义革命事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英勇斗争,甚至是付出自己的生命也无所畏惧。正是这种不怕牺牲的斗争精神,激励着一代又一代的有志青年。当代大学生不仅要牢记历史,也要不断继承发扬这种斗争精神,为自己的未来拼搏,为祖国的未来拼搏。
(四)“对党忠诚、不负人民”
“对党忠诚”是共产党人的基本要求,“不负人民”是共产党人不断追求的目标。“建党精神把对党忠诚和不负人民相联系,体现党性和人民性的高度一致”。[3]将“对党忠诚、不负人民”融入高校思政课,就是要激发学生的奉献精神。中国共产党从成立到不断成长,再到成熟,经历了无数艰难险阻。之所以能够不断发展壮大,就是依靠共产党人的忠诚和奉献。“不负人民”就是要求大学生从思想和行动上积极向党组织靠拢,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培养奉献精神。我们的党离不开人民,我们的国家也离不开人民。当下,我们比历史上任何时候都更接近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伟大梦想,我们有信心和能力实现这一伟大梦想。为了实现中国梦,我们必须以人民为中心。只有这样,我们才不会偏离方向,误入歧途。中国梦不会在一夜之间实现,我们肯定会面临许多困难和障碍。只要我们动员一切力量,坚持真理和理想,团结海内外中华儿女,调动亿万中华人民在实现梦想斗争中的激情和创造力,努力画出最大的同心圆,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伟大梦想就一定能够靠我们实现。
伟大建党精神融入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路径
(一)理论育人:政治性与学理性相结合
习近平总书记在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上发表重要讲话,强调“要坚持政治性和学理性相统一,以透彻的学理分析回应学生,以彻底的思想理论说服学生,用真理的强大力量引导学生”。[4]上好思政课的关键是把政治性与学理性统一起来,但重点和难点恰恰在于“统一”这个词本身。我们所说的“统一”,并不是指政治内容和学术分析的简单融合,也不是指政治观点和抽象概念的机械重叠,而是指通过辩证的学术思考和具有正确政治方向的学术表达来澄清政治问题。
其一,我们必须“求真”。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拒绝任何错误思想。只有在理论上保持清醒,在政治上才能立场坚定。要引导青年大学生明晰伟大建党精神之理,我们就必须要帮助他们深刻理解和把握马克思主义为什么能发挥作用。在马克思主义的指导下,我们实现了国家独立、民族振兴、人民幸福。要引导青年大学生感受马克思主义在新时代绽放的光芒,就必须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路径、主阵地上深化思政理论课,阐明伟大建党精神之理。要把伟大建党精神与思政课教材内容相统一,实现教材改革。把伟大建党精神的相关课程作为必修课,建立以建党精神及其精神谱系为主轴的课程体系。在此基础上,强调建党精神的特殊地位,建立逻辑清晰的教学框架,使学生在学习中准确把握伟大建党精神的内涵和特点,从而提高学生的整体素养。
其二,要“达意”。“意”不仅在于讲得准确,而且要把教材体系对象化到青年学生身上,用学生的语言、灵活的表达方式、叙事的技巧、多媒体教学器材,帮助他们理解、学习,让学生听得懂、学得会、喜欢听。在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要发挥学生的主动性,避免“填鸭式教学”,丰富教学手段,开展教育活动,建立“思想政治流动课堂”。运用对话、提问、反思等教学手段,引导学生理解马克思主义真理的力量,推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进程,用不断发展的真理来坚定自己的信念,确定自己的方向。从而能够把马克思主义的真理运用到现实生活中,实现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
其三,要“入情”。学生可以从课堂中自主和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