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152版
孔繁森精神融入“思想道德与法治”课程的价值意蕴及路径探讨
引领作用,将孔繁森精神有机融入课程时,“要守正确的立场,创新理论;要守正确的观点,创新内容;要守正确的方法,创新方式”。[4]在守和创的过程中,实现思想政治理论课铸魂育人的功效。
  推进孔繁森精神融入“思想道德与法治”课的过程中,必须把政治意识放在首位,培养大学生对于马克思主义的坚定信仰,对中国共产党的政治认同。高校“思想道德与法治”课绝不是意识形态或政治理论的宣讲,而是具有深邃的学术性。讲政治是思政课教师的使命,学理性是思政课教师的立身之本。在政治性和学理性相统一的基础上推进孔繁森精神融入“思想道德与法治”课的守正创新。
  2、坚持落实“立德树人”,是孔繁森精神融入“思想道德与法治”课程的根本任务
  思想政治理论课之一的“思想道德与法治”课也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思政课作用不可替代。“要坚持把立德树人作为中心环节,把思想政治工作贯彻教育教学全过程,实现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努力开创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发展新局面。”[5]2022年4月25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国人民大学考察时指出,“为谁培养人、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是教育的根本问题。办好思政课,是习近平总书记非常关心的问题。
  思想政治理论课能否在立德树人中发挥应有的作用,不仅要看重视不重视、适应不适应,而且要看做得好不好。新时代立德树人昭示正确的价值引领,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若没有正确的价值观引领,教育会培养“精致的利己主义者”。落实立德树人,赓续红色血脉,传承孔繁森精神。大学生把自身的专业学习融入到社会需要中来,把个人成功与社会和谐稳定、国家繁荣富强相统一。新时代思想政治理论课立足时代使命,探索创新教学改革,要以落实立德树人为根本。在孔繁森精神融入“思想道德与法治”课课程中,以孔繁森精神为抓手,以“思想道德与法治”课为本,突出“思政课讲道理”这一本质,牢固树立立德树人的根本,培养孔繁森好干部式德才兼备的大学生,具有使命感、有担当、有进取心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孔繁森精神融入“思想道德与法治”课程的路径选择
  孔繁森精神内涵丰富,包含着民族精神、理想信念、道德情操、家国情怀等内容。时代在发展、在进步,新时代要用好用活孔繁森精神,要把孔繁森精神进行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习近平总书记于2022年4月25日在中国人民大学考察时强调:“思政课的本质是讲道理,要注重方式方法,把道理讲深、讲透、讲活。”在实现孔繁森精神有机融入“思想道德与法治”课教学时,要注重方式方法,要实现理论服人,就要把内容讲深、讲透、讲活。
  1、以孔繁森精神教育师资队伍的建设是关键环节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办好思想政治理论课关键在教师。”高校思政课教师是思政课教学的组织者和实施者,其理论水平和学科素养关乎思政课教学的教学质量,关系到大学生对理论的认同和吸收。推进孔繁森精神融入思政课教学关键环节是思政课教师的理论储备和学科素养。
  加强思政课教师对于孔繁森精神的理论储备。高校思政课教师本着“教师即研究者”的研究自觉,加强对孔繁森精神的研究力度,把孔繁森精神研究做细、做深。首先,针对孔繁森精神内容缺失的现状,思想理论课教师要进行内容的深度挖掘和翔实知识的扩展,丰富孔繁森精神内涵。其次,学校要邀请研究孔繁森精神方面的知名专家或学者对高校思政课教师进行专题教育,让孔繁森精神深入教师内心深处。最后,学校要鼓励高校思政课教师对孔繁森精神的专项研究,加大科研投入力度,提高高校思政课教师对孔繁森精神的研究深度。
  孔繁森精神与“思想道德与法治”课相互融合,更好实现对大学生铸魂育人的目的,不是需要简单的政治说教和口号,而是需要丰富的史料加以佐证,可以说思政课教师的教育内容的丰富和理论知识的深邃性直接影响教育的实际效果。“只有不断加强学术研究,用学理支撑政治、以知识承载价值,以透彻的学理分析回应学生,以彻底的思想理论说服学生,用真理的强大力量引导学生,才能使学生在科学思想理论指导下明辨是非曲直,在严谨的学术探讨中明确使命担当。”
  着重培养思政课教师的素养。习近平总书记提出,“政治要强、情怀要深、思维要新、视界要广、自律要严,人格要正。”[6]这一论述对高校思政课教师应当具备的素养提出硬性的要求。高校思政课教师素养问题的聚焦,是孔繁森精神融入“思想道德与法治”课的基础。思政课教师所呈现的政治品格、道德品行、价值品行,对大学生产生直接影响,教师最好的催化剂。思政课教师要有红色文化传承的信仰,引导学生向善之心的培养,选取具有充分说服力的孔繁森精神素材向学生讲解。实现学生对孔繁森精神理论上的认同和情感上的信服。
  2、创新融学课堂,实现教师主导与学生主体相结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