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部地区高校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路径研究
是社会中最具有生气、最活泼的群体,他们作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后备力量,青少年阶段正是个人价值观形成和确立的关键时期,人生的扣子从一开始就要扣好。[3]大学期间是个人生涯中建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重要阶段,师范类青年学生今后还肩负着立德树人、教书育人的职业要求,西部民族教师还将引导本地区少数民族学生参与到中华民族复兴的中国梦当中,民族地区师范类高等院校更要在培养阶段加强对学生的思想引领,为培养学生成为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筑牢信念根基,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提供后备力量。
3、培育时代新人是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必然结果
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对思想政治理论课高度重视,强调“思政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4]提出政治性与学理性、价值性与知识性、建设性与批判性、理论性与实践性、统一性与多样性、主导性与主体性、灌输性与启发性、显性教育与隐性教育的“八个相统一”,多角度、各方面为思想政治理论课发展明确方向。
思政教育作为各个高校青年学生的必修环节,通过传授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介绍党史、新中国史、改革开放史和社会主义发展史,使青年学生进一步认识世情、党情和国情,引导他们从辩证的角度思考和处理矛盾,使理论入心入脑。同时,根据个人的成长规律,大学阶段不同于中学阶段的思想政治课程,目前提高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质量是一项重要课题,一方面,要着重培养一支高质量的思政教师队伍,在授课过程中不只通过“照本宣科”教学方式停留在理论知识传授,还要与当前国际环境、国内社会紧密联系,将抽象的理论与具体事件相结合,拉近与青年学生的距离,引导学生们把学习理论知识与现实世界联系在一起;另一方面,要积极创新政治理论的授课形式,善于运用新媒体、课堂在线互动等工具,将传统灌输式转变为互动参与式,用当代青年喜闻乐见的语言,采取音乐、视频等多样化的载体,与时俱进,发挥好思政课这一关键课程的重要作用。
时代新人群体中西部学生的现状实证分析
1、学生思想理论体系不成熟,易受西方各类文化思潮影响
随着科技日新月异的发展,新时代青年大学生的成长环境已极大优于父母辈的环境,乐于接受并能较快接纳新鲜事物,能通过网络渠道迅速获得各类信息。我国在2020年底,未成年人网民达1.8亿,互联网普及率达95%,[5]可推测高校学生网民覆盖面更广。面对如此开放多元的社会及网络环境,青年学生易受到市场经济“金钱至上”“消费主义”等负面诱导、“躺平”“佛系”等消极心态和“普世价值”等西方意识形态的渗透,西部民族地区还会受到宗教信仰等方面的信息影响,甚至境外敌对势力恶意挑起的民族地区问题,对高校培养时代新人必然会产生冲击,影响西部民族地区稳定以及国家安全。[6]2021年我国高等教育在读学生总数规模为4430万人,[5]对于这一庞大基数及时代特点,因为青少年学生科学思想理论体系不成熟,在面对各种社会思潮的现实影响时,不可避免地会在理想和现实、主义和问题、民族和世界等方面遇到困惑,若不进行积极引导,将会对青少年发展产生不利影响。
2、区域经济发展不均衡,使西部学生享受教育资源受限
经济关系是影响各类社会关系的关键因素,也决定民族协调发展走向。[7]我国实施改革开放政策后,东、西两区域经济发展水平呈现提高趋势,1978年至2019年期间,东部地区国内生产总值从1727亿元提高到511161亿元;西部地区国内生产总值从721亿元提高到205185亿元。[8]同时在教育方面,2021年,高等教育毛入学率已达57.8%,在学总规模达4430万人,[5]教育经费的投入占国内生产总值比例不低于4%。从基准数值分析可知,西部地区教育投入远低于经济发展较好的区域,高等学校教育投入经费也与该趋势一致,从而影响西部地区教育相关的硬件设施、软件配套和人才培养等教育发展的必要条件,长此以往,与发达地区教育水平必然产生一定差距,使得西部地区教育发展受到限制。
3、区位地理环境限制,协同育人工作平台机制较为薄弱
西部地区地理环境复杂且具有鲜明地域特色,幅员辽阔的西北、烟雨山水的西南和高海拔严寒的高原,同时地区地域性所造成的相对封闭,存在交通不便、人口相对稀少、分散和流出数多等特点制约了西部民族地区的整体发展。从地理面积、人口分布角度分析,东部地区占全国面积的14%,而人才数量占全国总数的43%;中部六省人口3.6亿,为全国总人口的28%,但人才数量不及东部地区的60%;西部地区人才数量不及东部地区的50%,500强企业同样呈现该趋势。[9]人才情况、企业数量是构建本地区社会和学校协同育人机制的关键因素,另外西部地区高校在打破资源限制方面方法不足,校内外协同创新力度不够,无法有效整合各方资源,使学生
3、培育时代新人是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必然结果
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对思想政治理论课高度重视,强调“思政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4]提出政治性与学理性、价值性与知识性、建设性与批判性、理论性与实践性、统一性与多样性、主导性与主体性、灌输性与启发性、显性教育与隐性教育的“八个相统一”,多角度、各方面为思想政治理论课发展明确方向。
思政教育作为各个高校青年学生的必修环节,通过传授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介绍党史、新中国史、改革开放史和社会主义发展史,使青年学生进一步认识世情、党情和国情,引导他们从辩证的角度思考和处理矛盾,使理论入心入脑。同时,根据个人的成长规律,大学阶段不同于中学阶段的思想政治课程,目前提高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质量是一项重要课题,一方面,要着重培养一支高质量的思政教师队伍,在授课过程中不只通过“照本宣科”教学方式停留在理论知识传授,还要与当前国际环境、国内社会紧密联系,将抽象的理论与具体事件相结合,拉近与青年学生的距离,引导学生们把学习理论知识与现实世界联系在一起;另一方面,要积极创新政治理论的授课形式,善于运用新媒体、课堂在线互动等工具,将传统灌输式转变为互动参与式,用当代青年喜闻乐见的语言,采取音乐、视频等多样化的载体,与时俱进,发挥好思政课这一关键课程的重要作用。
时代新人群体中西部学生的现状实证分析
1、学生思想理论体系不成熟,易受西方各类文化思潮影响
随着科技日新月异的发展,新时代青年大学生的成长环境已极大优于父母辈的环境,乐于接受并能较快接纳新鲜事物,能通过网络渠道迅速获得各类信息。我国在2020年底,未成年人网民达1.8亿,互联网普及率达95%,[5]可推测高校学生网民覆盖面更广。面对如此开放多元的社会及网络环境,青年学生易受到市场经济“金钱至上”“消费主义”等负面诱导、“躺平”“佛系”等消极心态和“普世价值”等西方意识形态的渗透,西部民族地区还会受到宗教信仰等方面的信息影响,甚至境外敌对势力恶意挑起的民族地区问题,对高校培养时代新人必然会产生冲击,影响西部民族地区稳定以及国家安全。[6]2021年我国高等教育在读学生总数规模为4430万人,[5]对于这一庞大基数及时代特点,因为青少年学生科学思想理论体系不成熟,在面对各种社会思潮的现实影响时,不可避免地会在理想和现实、主义和问题、民族和世界等方面遇到困惑,若不进行积极引导,将会对青少年发展产生不利影响。
2、区域经济发展不均衡,使西部学生享受教育资源受限
经济关系是影响各类社会关系的关键因素,也决定民族协调发展走向。[7]我国实施改革开放政策后,东、西两区域经济发展水平呈现提高趋势,1978年至2019年期间,东部地区国内生产总值从1727亿元提高到511161亿元;西部地区国内生产总值从721亿元提高到205185亿元。[8]同时在教育方面,2021年,高等教育毛入学率已达57.8%,在学总规模达4430万人,[5]教育经费的投入占国内生产总值比例不低于4%。从基准数值分析可知,西部地区教育投入远低于经济发展较好的区域,高等学校教育投入经费也与该趋势一致,从而影响西部地区教育相关的硬件设施、软件配套和人才培养等教育发展的必要条件,长此以往,与发达地区教育水平必然产生一定差距,使得西部地区教育发展受到限制。
3、区位地理环境限制,协同育人工作平台机制较为薄弱
西部地区地理环境复杂且具有鲜明地域特色,幅员辽阔的西北、烟雨山水的西南和高海拔严寒的高原,同时地区地域性所造成的相对封闭,存在交通不便、人口相对稀少、分散和流出数多等特点制约了西部民族地区的整体发展。从地理面积、人口分布角度分析,东部地区占全国面积的14%,而人才数量占全国总数的43%;中部六省人口3.6亿,为全国总人口的28%,但人才数量不及东部地区的60%;西部地区人才数量不及东部地区的50%,500强企业同样呈现该趋势。[9]人才情况、企业数量是构建本地区社会和学校协同育人机制的关键因素,另外西部地区高校在打破资源限制方面方法不足,校内外协同创新力度不够,无法有效整合各方资源,使学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