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乡村振兴的阶段性成效及展望
速公路里程突破1万公里,农村公路超过27万公里,均居全国第二位,建制村实现100%通硬化路,通客车率96.9%,铁路运营里程4981公里,其中高铁运营里程1212公里,民用运输机场达15个,交通基础设施实现由瓶颈制约向基本适应的根本性转变。以滇中引水为代表的兴水润滇工程全面推进,新增库容17亿立方米。乌东德、白鹤滩等世界级水电站投产发电,全省电力装机1.1亿千瓦、绿色能源占比超过86%。建成6.6万个5G基站和79个县级应急广播系统。[2]农村安全饮水工程得到不断加强,到2021年10月底,又解决了173.3万人(次)乡村因旱饮水困难,有效保障了城乡生活用水、工农业生产用水。2020年,全省完成农村危房改造130万户、惠及628万人,2021-2022年又累计建设农村抗震安居房23.04万户,基本解决农村危房问题。出台《云南省县乡村物流体系改革实施方案》,加快农村流通服务体系建设,物流集散网络覆盖125个县市区,县级物流集散网络覆盖率95%,乡镇快递网点覆盖率100%,快递服务进村覆盖率80.12%。[3]
(四)持续推进乡村产业提质增效
2018年12月,云南省提出了打造世界一流“绿色能源牌”“绿色食品牌”和“健康生活目的地牌”。五年来,持续高位强力推动,强化培育绿色产业,全力实施“一二三”行动,加强森林、湿地、草地和生物物种资源可持续利用,着力培育云花、云药、云茶、云果、云菌等生物优势产业,高原特色农业、生态旅游、生物医药、生物育种、生物材料、生物能源等产业不断发展壮大,推进了农产品品种培优、品质提升、品牌打造和标准化生产,大产业持续做强,新主体蓬勃发展,新平台支撑有力,万亿级高原特色现代农业产业体系加快构建,不断提高绿色优质农产品供给能力。2022年,云南省第一产业增加值达4012亿元,同比增长4.9%,增速比全国平均高出0.8个百分点;农村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15147元、同比增长6.7%,增速比全国高出0.4个百分点,其中,经营净收入占可支配收入的比重达48.7%,比全国高出14个百分点,对收入增长贡献达53%,[4]高原特色农业发展对农民增收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撑。
一是乡村产业绿色化品牌化发展实现量效齐增。一方面,聚焦高标准农田建设,大力发展设施绿色农业。推广改良土壤、培肥地力、保水保肥等技术,促进全省耕地质量持续提升,加大农业投资力度,喷滴灌、温室大棚等设施农业显著增长,2021年设施农业种植占地面积150万亩,设施林业经营占地面积110万亩,设施畜牧养殖占地面积10万亩,设施水产养殖占地(水面)面积约25万亩。滇池沿岸近400亩花卉产业转型升级示范区、1390亩创意农业示范区和6个美丽乡村示范村建设推进顺利。另一方面,全面构建“1+10+3”绿色产业体系。探索“烤烟+玉米+油菜”“果+粮+豆”“粮+菜”粮经协同发展模式,各类市场主体充分发挥自身优势,为农户提供从种子、栽插、收割、销售全程生产托管服务,提高种粮收益。聚焦重点产业,建立每个重点产业一个工作专班、一个专家团队、一个配套支持政策、一批重点基地、一批龙头企业、一个定期调度机制的“六个一”机制,推动特色产业高质量发展,茶叶、鲜切花、核桃、澳洲坚果、咖啡、中药材、烟草、天然橡胶种植面积和产量保持全国第一,甘蔗面积、产量位居全国第二;茶叶、花卉、蔬菜、水果、中药材、牛羊、生猪、烟草8个重点产业全产业链产值均突破千亿元,绿色食品重点产业综合产值年均增长15%以上。[5]其中,有机茶园认证面积跃居全国首位;花卉面积和产值增速全球第一,鲜切花产量162.2亿枝;柑橘、香蕉、葡萄、草莓、蓝莓等果品实现全年时鲜供应;咖啡种植面积、产量、产值均占全国98%以上;橡胶产量50.71万吨,占全国天然橡胶总产量的比重超过50%。目前,云南绿色食品认证2386个、居全国第七,有机产品认证证书1784张、居全国第二,有机产品获证组织1269个、居全国第一位,农产品地理标志累计登记86个、居全国第二十位。全省农产品出口额从2012年的20.4亿美元增加到2021年的43.2亿美元,增长111.7%,多年来出口总额排名西部第一、全国前列。具有较强资源优势的水果、蔬菜、烟草、咖啡、茶叶、精油、花卉等大类重点农产品,占全省农产品出口总额的85%以上。[6]
二是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成效初显。2018-2022年五年来,云南加大政策引导,快速拉动农业投资,实施市场主体倍增行动,推进高原特色农业全链条升级。持续创建国家农业现代化示范区,加快一县一业、一村一品、农业产业强镇、优势特色产业集群建设,以示范创建为引领,开展现代农业园区、产业集群、产业强镇建设,持续推进品牌打造和产业融合发展,延伸产业增值收益。全省对社会资本投资5000万元以上农业项目实施奖补政策,仅2022年全省农业投资同比增长32.5%,投资总量和增速均居全国前列,投资对产业发展拉动作用明显。截至2022年末,云南建设国家级优势特色产业集群4个,国家级现代农业产业园5个,省级“一县一业”示范县30个、特色县30个,国家级产业强镇43个,国家级“一村一品”示范村镇118个,初步形成“功能区+产业集群+产业园+一县一业+产业强镇+一村一品”大中小
(四)持续推进乡村产业提质增效
2018年12月,云南省提出了打造世界一流“绿色能源牌”“绿色食品牌”和“健康生活目的地牌”。五年来,持续高位强力推动,强化培育绿色产业,全力实施“一二三”行动,加强森林、湿地、草地和生物物种资源可持续利用,着力培育云花、云药、云茶、云果、云菌等生物优势产业,高原特色农业、生态旅游、生物医药、生物育种、生物材料、生物能源等产业不断发展壮大,推进了农产品品种培优、品质提升、品牌打造和标准化生产,大产业持续做强,新主体蓬勃发展,新平台支撑有力,万亿级高原特色现代农业产业体系加快构建,不断提高绿色优质农产品供给能力。2022年,云南省第一产业增加值达4012亿元,同比增长4.9%,增速比全国平均高出0.8个百分点;农村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15147元、同比增长6.7%,增速比全国高出0.4个百分点,其中,经营净收入占可支配收入的比重达48.7%,比全国高出14个百分点,对收入增长贡献达53%,[4]高原特色农业发展对农民增收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撑。
一是乡村产业绿色化品牌化发展实现量效齐增。一方面,聚焦高标准农田建设,大力发展设施绿色农业。推广改良土壤、培肥地力、保水保肥等技术,促进全省耕地质量持续提升,加大农业投资力度,喷滴灌、温室大棚等设施农业显著增长,2021年设施农业种植占地面积150万亩,设施林业经营占地面积110万亩,设施畜牧养殖占地面积10万亩,设施水产养殖占地(水面)面积约25万亩。滇池沿岸近400亩花卉产业转型升级示范区、1390亩创意农业示范区和6个美丽乡村示范村建设推进顺利。另一方面,全面构建“1+10+3”绿色产业体系。探索“烤烟+玉米+油菜”“果+粮+豆”“粮+菜”粮经协同发展模式,各类市场主体充分发挥自身优势,为农户提供从种子、栽插、收割、销售全程生产托管服务,提高种粮收益。聚焦重点产业,建立每个重点产业一个工作专班、一个专家团队、一个配套支持政策、一批重点基地、一批龙头企业、一个定期调度机制的“六个一”机制,推动特色产业高质量发展,茶叶、鲜切花、核桃、澳洲坚果、咖啡、中药材、烟草、天然橡胶种植面积和产量保持全国第一,甘蔗面积、产量位居全国第二;茶叶、花卉、蔬菜、水果、中药材、牛羊、生猪、烟草8个重点产业全产业链产值均突破千亿元,绿色食品重点产业综合产值年均增长15%以上。[5]其中,有机茶园认证面积跃居全国首位;花卉面积和产值增速全球第一,鲜切花产量162.2亿枝;柑橘、香蕉、葡萄、草莓、蓝莓等果品实现全年时鲜供应;咖啡种植面积、产量、产值均占全国98%以上;橡胶产量50.71万吨,占全国天然橡胶总产量的比重超过50%。目前,云南绿色食品认证2386个、居全国第七,有机产品认证证书1784张、居全国第二,有机产品获证组织1269个、居全国第一位,农产品地理标志累计登记86个、居全国第二十位。全省农产品出口额从2012年的20.4亿美元增加到2021年的43.2亿美元,增长111.7%,多年来出口总额排名西部第一、全国前列。具有较强资源优势的水果、蔬菜、烟草、咖啡、茶叶、精油、花卉等大类重点农产品,占全省农产品出口总额的85%以上。[6]
二是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成效初显。2018-2022年五年来,云南加大政策引导,快速拉动农业投资,实施市场主体倍增行动,推进高原特色农业全链条升级。持续创建国家农业现代化示范区,加快一县一业、一村一品、农业产业强镇、优势特色产业集群建设,以示范创建为引领,开展现代农业园区、产业集群、产业强镇建设,持续推进品牌打造和产业融合发展,延伸产业增值收益。全省对社会资本投资5000万元以上农业项目实施奖补政策,仅2022年全省农业投资同比增长32.5%,投资总量和增速均居全国前列,投资对产业发展拉动作用明显。截至2022年末,云南建设国家级优势特色产业集群4个,国家级现代农业产业园5个,省级“一县一业”示范县30个、特色县30个,国家级产业强镇43个,国家级“一村一品”示范村镇118个,初步形成“功能区+产业集群+产业园+一县一业+产业强镇+一村一品”大中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