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036版
贵州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新路径研究
表现为:
  一是种养加连通不足。多数龙头企业聚集在产业链条上的某一环节,或以种植业为主,或以养殖业为主,或以加工业为主,参与种养加的全产业链发展不足。
  二是产供销、贸工农一体化不深。如黔东南州的蓝莓产业在发展中就面临物流成本高企、市场运营能力弱、销售渠道不畅等困境,更多是先有产品再找市场,极大地限制了发展。
  三是产业融合不够。农产品深加工及品牌建设与文化、旅游、康养、医疗等融合不够,直接影响了产品附加值及品牌力的形成。
  四是信息共享不到位。各“端”各自拥有和掌握相关信息,共享不及时、不充分,未能较好地服务于农产品深加工及品牌建设。
  5、政策机制之短:支持力度不够,及时跟进不紧
  一是相关扶持政策未能“应运而生”或覆盖不足。如,安顺市平坝区万佳农产品开发公司建设厂房过程中,第一期建成后因排队等待用地指标,第二期建设工程迟迟未能动工。又如,在“三品一标”认证实践中,多数地方政府未出台相应的“三品一标”认证费用的补助政策,加之部分农业生产主体经济实力弱、思想保守,经营主体参与认证积极性不高,最终导致“三品一标”的主体数和面积数相对较少,从而不利于品牌建设。
  二是多数加工民企融资困难,流动资金缺乏。农产品加工业收购原料季节性强,全年加工原料需要一次性收购,资金占用量大,而产品是常年加工销售,资金周转回收慢,流动资金需求量大。由于大多加工民企担保抵押不足,又缺乏针对性的金融产品,正需要“资金”时往往会因为流程较多、门槛较高而难于获得金融机构的融资支持,加之近年又无专项农产品加工资金支持,无形制约了企业发展。
  三是农产品加工统计监测机制不完善。在农产品加工业监测分析方面,贵州的工作整体起步较晚,相关的体制机制还不太完善,存在调查制度不一致、行业分类不适合、指标体系不健全、统计范围不完善、信息反馈不及时等问题,这与农产品加工业快速发展的形势及其品牌化打造的要求是不相适应的。
  推进贵州农产品精深加工赋能乡村振兴的对策建议
  贵州应按照“理思路”“优布局”“筑基底”“强企业”“厚服务”的方略思路,切实加强农产品深加工和品牌建设,这也是推进和巩固农产品规模化、基地化、标准化成果可持续发展的关键,对贵州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具有重要的实践意义。
  1、切实理清高质量发展思路
  一是对贵州农业发展优势和定位进行精准把握是前提。由于受自然地理条件制约,贵州不宜提供大宗农产品,在现有部分单品已达到一定规模基础上,切实走农产品“小、特、优”之路,着力发挥贵州生态农业优势。
  二是保障农产品深加工的原料供给是基础。要强化原料质量和安全控制,发展标准化、规模化原料生产基地。
  三是“四个突破”是关键。即单品上要有突破、品牌上要有突破、附加值上要有突破、农民增收农业增效上再突破。
  四是以“三品”协同助促农产品加工业发展是手段。依托民族文化和地方特色,推动农产品加工“区域品牌、企业品牌、产品品牌”协同发展。
  五是构建“农产品加工业+加工链+加工群”的加工生态圈是目标。要以农产品加工业推动上下游配套企业、生产要素加快聚集,打造产业加工链和产业加工集群。
  2、切实优化科学布局
  着力打造农产品加工规模由小到大、加工层次由粗到精、加工布局由散到聚的布局体系。
  在结构布局上,要以一村一品、农业产业强镇、特色产业集群等项目为抓手,集成政策、集聚要素、集中企业、集合服务,建设一批农产品加工产业园,创建一批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先导区。
  在空间布局上,可在产业聚集区和物流节点布局二三产业,打造以龙头企业牵引、家庭农场和农民合作社跟进、广大农户参与的产业化联合体,实现加工在城镇、基地在村、增收在户的布局体系。
  在功能布局上,构建以产业园为引擎、产业集群为骨干、点线面协同推进的现代加工产业体系,重点在生产端强化品种培优、规范管理,在加工端标准生产、品质提升,在销售端品牌培育、开拓市场,着力推进农产品“三端”有效衔接。
  3、切实筑牢发展基底
  一是以共建共享铸就其生产加工优势。引导龙头企业、合作社、家庭农场组建农业产业化联合体,畅通基地共建、资源共享机制,提升农产品质量标准及其市场竞争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