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041版
四川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战略的实践、探索与展望
但仍然存在规划编制与实施机制的统筹性不足。一是在规划编制上如何发挥以片区为统领的区域协同。二是在实施机制上未对不同区域、不同地形的差异化发展做出政策上的引领,需要进一步统筹规划。
  从基础设施来看,基础设施的统筹建设力度不够,缺乏对建设周期全过程的统筹协调及资源整合。一方面是对道路、水务等基础设施存量的质量提升还不够高,如撤并建制村与新村委会间道路状况不佳,自然村(组)通硬化路比例仍需提升。另一方面是对数字化、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的推进速度还有待提升。四川省乡村数字化建设起步较晚,已经呈现出与加快数字建设的迫切需要不相适应的情况。从农村人居环境、生态环境来看。一方面是人居环境的改造需要按照乡村振兴的五大总体要求持续强化。另一方面是人居环境改造与生态环境保护有着必然的关联,需要注重环境卫生整治工作与生态环境保护相结合,改善环境与营造文明相结合。
  (三)巩固衔接背景下乡村治理的“三治融合”仍待优化
  2022年,四川省在乡村治理领域取得大量成果,尤其是在乡村治理体系建设试点中取得重要阶段性成果。但从实践来看,乡村治理的“三治融合”仍待优化,“三治”融合过程中依然存在乡村治理主体参与性不高、德治基础不牢、融合过程中相互认知不同、法治体系不健全等问题。需深度强化“三治”融合引领作用,通过实施创新性举措,推动健全乡村治理体系和提高治理能力。在自治方面,当前农民对乡村治理的自觉性和积极性较低,不能准确地意识到乡村治理对自身的影响,进而导致村民参与治理的主动性、积极性不强,最后导致乡村自治的实施效果大打折扣,需要通过有效方式来扩大农民的自主参与度。在法治方面,存在村民对于法律知识的接收能力不强、村委会缺乏监督等问题。在德治方面,仍然部分乡村以追求本村利益最大化为目标,对集体利益的关注不够充分,降低了集体道德在农户心中的地位,重塑乡村的集体认同感存在一定困难。
  四川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战略的发展展望
  (一)持续推动产业高质高效
  产业是推动和全面实现乡村振兴的保障和核心。一方面,以关键技术支撑壮大产业,创新产业发展模式,坚持推进业态应用层创新,守住安全底线,强化技术源头创新,尤其是要聚焦乡村农业领域关键核心技术应用与推广,把产业增值收益更多留在农村,做好产业谋划布局。另一方面,发展现代产业,挖掘乡村产业潜力,以数字化转型赋能不同行业衍生的新兴业态,掌握市场需求动态,大力发展乡村文旅、农村电商等特色多元化产业,借助数字化为农村劳动力提供流动上升渠道,实施多元化营销战略。要落实产业帮扶政策,依托农业农村特色资源,向开发农业多种功能、挖掘乡村多元价值要效益,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要效益,强龙头、补链条、兴业态、树品牌,推动乡村产业整链式升级,增强市场竞争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
  (二)全力促进农民富裕富足
  促进农民增收、实现农民富裕富足,必须持续推进脱贫乡村特色产业发展壮大,加快发展数字农业、智慧农业、康养农业等农业新业态。拓展增收空间领域,积极引入龙头企业,加快推进村内重点项目。落实产业达标奖补政策、产业贷款,加大有组织劳务输转力度,大力实施消费帮扶。通过创业富农行动、多元主体带农行动等具体措施,拓展增收渠道,持续缩小城乡以及农村内部的收入差距,扎实提高农民物质富裕水平。同时,稳步提升农民精神富足水平。搭建农村精神文明建设有效平台载体,致力加强农民理想信念教育,强化农民勤劳致富的精神动力与集体主义思想,推动形成淳朴民风,打造文明乡风,切实提升农民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三)进一步实现乡村宜居宜业
  乡村宜居宜业是乡村建设过程始终应当坚持的方向,必须进一步加大政策力度,强化乡村建设效能。其一,建设宜居乡村。树立绿色发展理念。坚持保护优先,自然恢复为主,践行尊重自然、保护自然、顺应自然理念。通过实施乡村建设行动,实现村村通电、通硬化路、通客车、通光纤和4G网络,努力实现农村基本生活设施不断完善,加强服务体系建设,公共服务普惠可及,改善农村人居环境。其二,建设宜业乡村。坚持城乡融合发展之路,加大县域对城镇化进程的承载作用,让农民在城乡之间可进可退、自由流动,因地制宜、因村施策,增加乡村就业容量,支持农村创新发展,加大宣传推广,全面拓宽乡村发展空间。
  作者简介
  温国强 四川省社会科学院农村发展研究所硕士研究生,主要研究方向为农业农村发展
  卢瑛琪 四川省社会科学院农村发展研究所硕士研究生,主要研究方向为农业农村发展
  陆晓玲 四川省社会科学院农村发展研究所硕士研究生,主要研究方向为农业农村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