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扎实推动“五大振兴”的路径探索
害化处理水平还有待继续提高。医疗、教育、文化等优质公共服务资源不足。数字农业与数字乡村发展起步较晚,智慧农业基础设施不健全,未形成规模经济,农业数字化发展速度较慢。
全面推进陕西乡村振兴的政策建议
2023年中央一号文件提出,抓紧抓好粮食和重要农产品稳产保供,推动乡村产业高质量发展,扎实推进宜居宜业和美乡村建设等工作要求。下一步,陕西在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战略实施中,建议从加强粮食产业基础建设、打造乡村产业“特色牌”、促进乡村产业融合发展和科学规划建设乡村基础设施等方面继续着力。
(一)加强粮食产业基础建设
一是实施粮食综合生产能力强基固本工程。对照《陕西省加快高标准农田建设行动方案》,加快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加快编制省、市、县农田建设规划,明确高标准农田建设总体布局和年度任务安排;加强水利基础设施建设,以数字灌区为抓手建设水调控系统,大力推广喷灌、滴灌、微灌、压管渗灌及“水肥一体化”等新型节水灌溉技术;强化农业防灾减灾能力建设,构建全链条、全周期应急管理机制,推动应急队伍专业化建设;明确省、市、县高标准农田分级负担财政投入机制,探索社会资本参与高标准农田建设的方式;加强高标准农田信息化管理机制,强化高标准农田管理。二是实施粮食产业现代流通设施建设工程。加强粮食仓储基础设施能力建设,逐步淘汰“小、散、旧”仓储设施,按照粮食生产功能区、区域粮食产业集群发展区、政府储备布局、应急保供和区域粮食物流通道等要求,建立全省布局合理、服务专业、设施现代的粮食收储网络;加强粮食储粮现代技术水平,增强信息技术和智能化、绿色化装备应用,提高粮食仓储设施水平。三是实施粮食产业高质量发展工程,提升粮食产业链、价值链和供应链“三链协同”水平。以全产业链构建为目标,强化顶层设计,将育种、精深加工、现代物流和休闲农业等一二三产融入粮食产业全产业链。四是实施粮食产业主体培育壮大工程。优选一批粮食龙头企业,通过重点扶持和招商引资,构建大型生产、加工、存储、销售一体化产业集团,在粮油主产区推动产业集聚,强化粮食品牌打造,拓展粮油线上销售渠道等。
(二)推动乡村产业高质量发展
一是打造“土特产”的“特色牌”。习近平总书记在2022年中央农村工作会议上围绕“做好‘土特产’文章”作出重要部署,强调发展乡村特色产业,关键要找准路子、突出特色。目前陕西已经在苹果、奶山羊、猕猴桃、茶叶和肉羊五个地方特色产业上形成集群建设,下一步要在生猪、设施蔬菜、食用菌、中药材和小杂粮等产业上建设特色农产品集聚区,形成原材料产业链、生产加工链、运输销售链等全产业链融合。二是发展乡村特色产业融合业态。根据关中、陕南、陕北气候特点和资源禀赋,着重开发农业农村生态、文化、康养等融合业态,出台乡村特色产业融合项目补贴政策,加强对融合发展主体的培训,强化农民经营和管理能力。三是优化乡村特色产业布局。以县域为单位,以各类产业园区建设为抓手,优化乡村产业空间布局,整合小散弱园区,推动农产品加工企业向园区集中,增强园区基础设施建设和配套服务,引导人才、资金等要素向园区集合。四是强化乡村特色产业联农带农机制。鼓励引导村集体经济组织领办土地合作社,推动土地集约规模经营;支持农民专业合作社参与特色产业全产业链建设,强化合作社的综合服务功能。
(三)扎实稳妥推进乡村建设
乡村建设要尊重规律、稳扎稳打,体现特色、注重保护、因地制宜。一是在全省重点示范镇建设和省级“一村一品”专业村镇建设的基础上,为全省乡村建设提供更多各具特色、因地制宜的规划范本和建设范例,防止大拆大建、盲目建牌楼亭廊“堆盆景”。二是建立健全农村环境卫生基础设施的长效管护机制,设置农村公益性岗位做好日常管护,鼓励企业、志愿者团队等多元主体参与到农村人居环境治理中来。三是乡村建设政策要因陕北、陕南、关中独特地形地貌和气候条件,以及集聚提升类、城郊融合类、特色保护类、搬迁撤并类和暂不分类等五类村庄的划分定位,出台差异化政策和项目支持,进行适宜规模建设和投资。四是在全省农村公路路网建设日趋完善的基础上,依托旅游文化资源、生态康养资源、特色农产品生产集聚区等,探索发展“房车经济”“露营经济”等路衍经济模式,推动农村公路与沿线配套设施、产业园区、旅游景区、乡村旅游重点村一体化建设。五是加快养老、教育、医疗等优质公共服务资源下沉,完善农村地区医疗保障服务网络,推动“数字课堂”、农业科技下沉入村,鼓励开展红色文化、传统技艺、民间艺术等乡村自办群众性文化活动。
作者简介
魏 雯 陕西省社会科学院农村发展研究所副研究员
于宁锴 陕西省社会科学院农村发展研究所所长、副研究员
全面推进陕西乡村振兴的政策建议
2023年中央一号文件提出,抓紧抓好粮食和重要农产品稳产保供,推动乡村产业高质量发展,扎实推进宜居宜业和美乡村建设等工作要求。下一步,陕西在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战略实施中,建议从加强粮食产业基础建设、打造乡村产业“特色牌”、促进乡村产业融合发展和科学规划建设乡村基础设施等方面继续着力。
(一)加强粮食产业基础建设
一是实施粮食综合生产能力强基固本工程。对照《陕西省加快高标准农田建设行动方案》,加快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加快编制省、市、县农田建设规划,明确高标准农田建设总体布局和年度任务安排;加强水利基础设施建设,以数字灌区为抓手建设水调控系统,大力推广喷灌、滴灌、微灌、压管渗灌及“水肥一体化”等新型节水灌溉技术;强化农业防灾减灾能力建设,构建全链条、全周期应急管理机制,推动应急队伍专业化建设;明确省、市、县高标准农田分级负担财政投入机制,探索社会资本参与高标准农田建设的方式;加强高标准农田信息化管理机制,强化高标准农田管理。二是实施粮食产业现代流通设施建设工程。加强粮食仓储基础设施能力建设,逐步淘汰“小、散、旧”仓储设施,按照粮食生产功能区、区域粮食产业集群发展区、政府储备布局、应急保供和区域粮食物流通道等要求,建立全省布局合理、服务专业、设施现代的粮食收储网络;加强粮食储粮现代技术水平,增强信息技术和智能化、绿色化装备应用,提高粮食仓储设施水平。三是实施粮食产业高质量发展工程,提升粮食产业链、价值链和供应链“三链协同”水平。以全产业链构建为目标,强化顶层设计,将育种、精深加工、现代物流和休闲农业等一二三产融入粮食产业全产业链。四是实施粮食产业主体培育壮大工程。优选一批粮食龙头企业,通过重点扶持和招商引资,构建大型生产、加工、存储、销售一体化产业集团,在粮油主产区推动产业集聚,强化粮食品牌打造,拓展粮油线上销售渠道等。
(二)推动乡村产业高质量发展
一是打造“土特产”的“特色牌”。习近平总书记在2022年中央农村工作会议上围绕“做好‘土特产’文章”作出重要部署,强调发展乡村特色产业,关键要找准路子、突出特色。目前陕西已经在苹果、奶山羊、猕猴桃、茶叶和肉羊五个地方特色产业上形成集群建设,下一步要在生猪、设施蔬菜、食用菌、中药材和小杂粮等产业上建设特色农产品集聚区,形成原材料产业链、生产加工链、运输销售链等全产业链融合。二是发展乡村特色产业融合业态。根据关中、陕南、陕北气候特点和资源禀赋,着重开发农业农村生态、文化、康养等融合业态,出台乡村特色产业融合项目补贴政策,加强对融合发展主体的培训,强化农民经营和管理能力。三是优化乡村特色产业布局。以县域为单位,以各类产业园区建设为抓手,优化乡村产业空间布局,整合小散弱园区,推动农产品加工企业向园区集中,增强园区基础设施建设和配套服务,引导人才、资金等要素向园区集合。四是强化乡村特色产业联农带农机制。鼓励引导村集体经济组织领办土地合作社,推动土地集约规模经营;支持农民专业合作社参与特色产业全产业链建设,强化合作社的综合服务功能。
(三)扎实稳妥推进乡村建设
乡村建设要尊重规律、稳扎稳打,体现特色、注重保护、因地制宜。一是在全省重点示范镇建设和省级“一村一品”专业村镇建设的基础上,为全省乡村建设提供更多各具特色、因地制宜的规划范本和建设范例,防止大拆大建、盲目建牌楼亭廊“堆盆景”。二是建立健全农村环境卫生基础设施的长效管护机制,设置农村公益性岗位做好日常管护,鼓励企业、志愿者团队等多元主体参与到农村人居环境治理中来。三是乡村建设政策要因陕北、陕南、关中独特地形地貌和气候条件,以及集聚提升类、城郊融合类、特色保护类、搬迁撤并类和暂不分类等五类村庄的划分定位,出台差异化政策和项目支持,进行适宜规模建设和投资。四是在全省农村公路路网建设日趋完善的基础上,依托旅游文化资源、生态康养资源、特色农产品生产集聚区等,探索发展“房车经济”“露营经济”等路衍经济模式,推动农村公路与沿线配套设施、产业园区、旅游景区、乡村旅游重点村一体化建设。五是加快养老、教育、医疗等优质公共服务资源下沉,完善农村地区医疗保障服务网络,推动“数字课堂”、农业科技下沉入村,鼓励开展红色文化、传统技艺、民间艺术等乡村自办群众性文化活动。
作者简介
魏 雯 陕西省社会科学院农村发展研究所副研究员
于宁锴 陕西省社会科学院农村发展研究所所长、副研究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