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077版
“和谐共生”视域下的秦岭和合文化
景天星
      秦岭和合南北、泽被天下,是我国的中央水塔,是中华民族的祖脉和中华文化的重要象征。

◎陕西省哲学社会科学重大理论与现实问题研究项目“秦岭和合文化研究”阶段性研究成果(项目编号:2022ND0418)
◎西安市社会科学规划基金重点项目“隋唐长安佛寺地理研究”阶段性研究成果(项目编号:22YZ13)
◎陕西省社会科学院重点项目“秦岭终南山和合文化研究”阶段性研究成果(项目编号:21ZD09)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多次提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习近平总书记还曾强调,秦岭和合南北、泽被天下,是我国的中央水塔,是中华民族的祖脉和中华文化的重要象征。“和谐共生”视域下的秦岭和合文化,在自然上和合中国南北,在人文上和合多元文化,在人与自然关系上体现天人合一之精神。秦岭不仅是一座雄伟的自然之山,也是一座厚重的文化之山;不仅是一座地理山峰,也是一座精神高峰;不仅体现出包容特点,而且彰显出和合理念。作为一座兼具重要自然与文化价值的亚洲重要山脉,秦岭是中国文化中的“和合岭”,绵延并传承着和合理念与文化。因此,秦岭也是中华和合文化的重要表征。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多次提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并强调“中国式现代化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推动绿色发展,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2020年4月20日,习近平总书记视察秦岭时强调,秦岭和合南北、泽被天下,是我国的中央水塔,是中华民族的祖脉和中华文化的重要象征。从“和谐共生”视域来看,习近平总书记强调秦岭“和合南北”,其实是指出了秦岭的“和合”功能及其蕴含的“和合”文化。
  作为中华传统文化的核心观念,“和”与“合”早就存在。“和”最早见于甲骨文,指“音声相应和谐”,为和谐、调和之义。周太史史伯最早提出“和”,他在《国语·郑语》中说“和实生物,同则不继”。“合”最早见于金文,指上下唇、上下齿的合拢,为相合、符合之义。《尚书·君奭》曰:“襄我二人,汝有合哉。”春秋时期,“和”与“合”并用,《国语·郑语》有言:“商契能和合五教,以保于百姓者也”,指商契能和合父义、母慈、兄友、弟恭、子孝之“五教”,此处之“和合”,指的是协调伦理关系。中国传统文化对和合的追求源远流长、持续不断。正如习近平总书记在《之江新语》中所强调的:“我们祖先曾创造了无与伦比的文化,而‘和合’文化正是这其中的精髓之一。”
  在中国百万年人类史、一万年文化史、五千多年文明史的演变进程中,秦岭成为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典型代表,形成极具特色的秦岭和合文化,具体表现在自然、人文以及人与自然关系三个重要方面。
  秦岭在自然上和合中国南北
  秦岭之所以广为人知,主要是因为“秦岭-淮河”一线是中国南方与北方的地理分界线,秦岭横亘我国中部,和淮河一起,将我国中东部一分为二,奠定了我国大陆的自然地理格局。同时,秦岭主峰太白山拔仙台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