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078版
“和谐共生”视域下的秦岭和合文化
    秦岭北麓风光

是青藏高原以东最高峰,海拔3771.2米。秦岭的地理范围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秦岭,西起青海、甘肃两省之边界,东经甘肃进入陕西,贯通陕西中部,东抵河南中部,在秦豫交界处,分为三支:崤山、熊耳山、伏牛山,涵盖青海、甘肃、陕西、四川、重庆、河南、湖北等六省一市,绵延1600公里。狭义的秦岭,仅限于陕西范围,东止灞河与丹江河谷,西界嘉陵江,南至汉江谷地,北抵关中盆地,东西长约400-500公里,南北宽达100-150公里。
  作为中华地理的自然标识,秦岭是亚热带和暖温带的分界线、湿润地区与半湿润地区的分界线、北方植物区系和南方植物区系的分界线,长江水系与黄河水系的分水岭等,在地质、地貌、气候、水文、生态、生物等自然地理方面有南北差异。但这一差异是具有和合性的,以气候要素为例,秦岭以南是亚热带气候,秦岭以北是温带气候,从南往北跨越300公里,这就决定了秦岭本身的气候具有过渡性。气候影响植被,所以秦岭又是中国乃至世界范围内同纬度地区北亚热带和暖温带过渡森林生态系统的典型代表。它在界分南北气候的同时又和合南北气候。和合学的创立者张立文曾撰《论气候和合学》,认为“气候动变对于天地万物以及人类的影响和作用是一体的、共同的,一损俱损,一荣俱荣,这便是气候和合学之所以能统摄错综复杂的气候动变与自然、人文社会各学科的根据所在。”[2]其中虽然未提到秦岭的气候,但对研究秦岭的和合气候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正是在这一意义上,王学斌指出,秦岭“既界分了南北,又通连着南北。”[3]相对于“南北分界线”,党双忍和王斌提出将秦岭称为“南北过渡地带”或“南北过渡带”。党双忍指出,“所谓南北分界线,不是一条线,而是一个带,更多地表现出南北过渡地带特征。秦岭山里,既有中国的南方,又有中国的北方。既不是典型的北方,也不是典型的南方;或者说,既像是南方,又像是北方。其实,也是一种既南又北的格局。因此,秦岭是中国的北方,也是中国的南方,中国的南方与北方共享了大秦岭。”[4]王斌指出,将秦岭作为南北过渡带比起传统称谓的南北分界线更为合理。秦岭南北的自然环境剧烈变化是水热要素配置的临界变化效应与秦岭山体分异作用的综合叠加,和合南北是从地理视角对秦岭生态环境意义的深刻透视。[5]
  因此,纵跨南北300公里的秦岭,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具有和合性的过渡带。在这一过渡带内,既有南方地理特色,又有北方地理特色,形成不同的地理景观共聚一山、和谐共生的情况。再以农业景观为例,著名考古学家苏秉琦曾指出:“两大农业区的两种农业体系并不是彼此孤立,而是互有影响乃至在发展过程中发生互动等复杂情况。这样一种既有区别又有联系的农业格局,一直影响到整个历史时期,并且对邻近国家的农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6]苏先生所说的“两种农业体系”,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