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088版
申新纱厂西迁对宝鸡工业发展的助推作用
——以近代民族工业发展历程与荣氏家族浮沉为背景 刘锦霞
  近代民族工业出现短暂春天后,即迎来多舛命运。被时代洪流裹挟的荣氏家族,在经历太多磨难的同时,创造了无数奇迹和“百年品牌”,至今熠熠生辉。特别是申新纱厂西迁,有力助推了宝鸡工业发展,更为当前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来陕考察重要讲话重要指示精神,进一步建立健全现代产业体系,奋力谱写宝鸡高质量发展新篇章提供了强大力量。 

  中国近代民族工业坎坷的发展历程
  总体看,近代民族工业的发展对推动中国工业化进程具有重大历史意义。但资本匮乏的现实问题,农业生产国以农业生产为基础的人才短缺、技术领域的空白、先天不足的市场等因素导致工业发展举步维艰。工业投资重点领域在轻工业,绝大部分分布在水陆交通便利的沿海和14个通商口岸,且重工业的基础极为薄弱,这种工业结构布局不合理和地区分布的不均衡势必导致岌岌可危的民族工业走向末路,无法形成独立完整的工业体系。可以说近代民族工业背负着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官僚资主义三座大山,发展历程是坎坷的。就是在这样的夹缝中,经过一大批爱国实业家的不懈努力和矢志奋斗,近代民族工业依然生存了下来,实现了发展,并经历了“黄金时代”,新中国就是在这样的基础上才得以建立比较完整的工业体系。
  百年荣氏起落浮沉
  “中国民族资本家的首户”,这是毛泽东1954年视察上海时对荣氏的表彰。荣氏家族从创业到发展历经了几十年的时间,他们的家族企业发展史也反映了整个时代的发展历程,具有很强的时代标杆性。
  甲午战争后的1896-1912年,荣氏家族在上海、无锡与人合资成立广生钱庄、茂新面粉厂、振新纱厂;1912-1932年,茂新面粉厂、福新面粉厂、申新纱厂,迅速发展成“面粉大王”“棉纱大王”;1932-1936年,福新、茂新、申新经历经济危机,连年亏损,资不抵债,家族走向分裂和衰退;1937-1945年,福新、茂新、申新历经抗日战争,开始部分内迁;1945-1949年,荣德生遭遇绑架勒索,停产歇业,力阻迁厂;1949年新中国诞生后荣毅仁毅然决定留在大陆,1956年将自己的商业帝国上交政府;1979年在邓小平的支持下,创办了中国国际信托投资公司;1993-1998年荣毅仁出任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副主席;2000年荣毅仁被美国《福布斯》杂志评选为中国50富豪第一位。荣毅仁先生在1988年的一次谈话中讲过,他的家族在解放前那么艰难困苦的环境下,经过五十年艰苦奋斗,几代人艰辛经营,取得了相当了不起的成就,才扩展做了二十多个企业。但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从1979年担任“中信”公司董事长以来到1988年,共投资、合资做了209个企业,这样的成绩离不开党员干部和老同志们的共同努力,能取得这样的成绩归根到底是因为走了一条正确的道理,那就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
  在清末实施新政以后到北洋政府时期,由于清政府行将就木,中央集权程度下降,清政府对社会资源的控制能力大不如前,使工商业资产阶级有了较大的发展空间,中国工商业资产阶级出现第一个发展高潮。而荣氏在短时间内能够迅速发展壮大,就是顺应了时代的大潮和需求,当然,更为重要的是荣氏兄弟的企业家才能和实业救国的精神。
  申新纱厂概况
  1937年,七七事变爆发,荣氏企业的主阵地上海经历了淞沪会战等大型战役后,长江三角洲的大部分工厂遭到了严重的破坏,已经无法继续生产。迁厂是保存仅剩为数不多的民资工业的唯一出路,荣氏企业决定将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