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090版
申新纱厂西迁对宝鸡工业发展的助推作用
于长三角、珠三角现在在全国的经济地位,繁荣无比。以申新公司为代表的“秦宝十里铺工业区”的200多家企业,其规模占全国工业总规模的五分之一。战时,除了提高宏文造纸厂、申新铁工厂产能、产出之外,还积极克服一切艰难险阻修配机械、配件,铁工厂还自主制造出纺纱机、面粉机、造纸机等设备。可以说,宝鸡近代轻工业、机械制造业、电力等工业都起源于申新纺织厂。它的内迁是抗战时期中国工业内迁的主要组成部分,为抗战时期西北乃至中国棉纺织工业的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成为民族工业的命脉。
  申新纱厂内迁宝鸡历经选址建厂、设备组装、炸毁重建等种种磨难,站稳脚跟恢复生产后并未满足眼前的成果,企业发展的方向重新定位为将盈利投资扩充原有企业和继续创建新的企业。申新纱厂内迁宝鸡时,当时难以获得进口设备,企业决定自力更生,从1941年起先后在宝鸡创办了宝鸡铁工厂、宝鸡宏文造纸厂(以废棉为原料)、宝兴煤矿公司,设立了运输大队,以装运各厂的原物料和产品往来于川陕、川黔、渝蓉。自备木船利用嘉陵江等水道运输物资,很快在宝鸡十里铺地区形成以申新纺织厂为核心,以纺织、机械、造纸、面粉加工、电力生产为主的“新兴工业区”,成为当时内迁企业组织最完善的企业之一。尤其是打破了地方亲族观念的束缚,提出“人才主义”的口号,注意不完全以亲疏关系用人,而是着眼于才能和道德,网罗了一批经营管理和技术工作的“专才”,在当时为陇海铁路沿线涌入的难民提供了工作岗位。申新联合其他工厂在抗战时期共同组织失业工人,响应参与“工业合作社”工作,增加生产供应军需和民用,有力地支援了抗战。到抗战胜利,申新员工从最初的270人扩大到4000多人,家属2万多名。此外,申新还在宝鸡地区建成了能源供应、粮食生产、面粉加工、生活用品等工厂,修建了厂区职工配套设施,比如解决子弟上学的学校、职工就医的医院和休闲娱乐的电影院等,带动并丰富了地方事业的发展,鼓舞了广大民众坚持抗战的决心和信念。
  申新纱厂对“工业合作社”和抗战都起到了积极作用,推动宝鸡成为了交通枢纽,凡过往西南、西北的人员和物资,这里是必经之地。官办的中央、中国、交通、农民四大银行在宝鸡成立了办事处。迁入内地的金城、河南农工、中国通商、永利、四明、工矿和开源等商业银行也开设了驻宝办事处,银楼随之增多到十几家,还兼营黄金买卖。大批商人云集在县城,他们开设的行商、行栈买卖着面粉、粮食、纱布和棉花,旅馆、银楼、金店的门面房一家挨着一家。豫剧名角陈素真、常香玉、宋淑云、崔兰田、马双枝先后来到宝鸡,在大光明戏院、新戏院演出,带给宝鸡人除秦腔之外的另一种文化体验,丰富了人民的精神生活。
  申新纱厂在战争纷扰的年代依然逆势上扬,这和严格的规章制度密不可分。申新纱厂保障员工福利,首倡实行8小时工作制,到为厂职工免费提供三餐和宿舍,工厂设医务处、学校,还先后办起了商店、浴池、理发、农贸市场、健身运动俱乐部等服务行业。其中,体育锻炼和文艺演出的传统一直延续至今,如今,宝鸡宝钛集团、烽火集团,宝鸡石油机械厂、秦川机床厂、等一些老厂依然在延续着申新纱厂的管理模式和福利制度。
  总之,申新纱厂在宝鸡建厂及发展,为宝鸡工业现代化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长乐塬工业遗址是宝鸡历史的记忆,也是宝鸡当代工业发展的动力,激励着老工业基地继续创造辉煌,加速宝鸡传统工业城市向新兴工业城市迈进的步伐。目前,宝鸡工业拥有以陕汽、法士特、吉利、宝鸡机床、宝钛集团、宝成仪表、好猫、西凤酒、宝二电等一系列具有代表性的品牌工业企业,产业类型齐全、产业链完整,产业结构均衡,为宝鸡经济腾飞奠定了强有力的工业基础。
  陕西省十四次党代会提出“强化宝鸡制造业高质量发展排头兵和城市副中心地位”的要求,宝鸡市十三次党代会提出“工业是宝鸡的最大优势、最强竞争力”的定位,为宝鸡工业强市建设指明了方向。宝鸡作为我国西部工业重镇、高端装备制造业基地、新材料研发生产基地和中国钛谷,要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来陕考察重要讲话精神,聚焦“五项要求”,充分发掘申新纱厂等优秀工业企业的历史文化底蕴和科学管理模式,进一步建立健全以先进制造业为龙头的现代产业体系,在加快建设副中心、全力打造先行区中奋力谱写高质量发展新篇章,以优异成绩迎接党的二十大胜利召开。
  参考文献
  [1]马克锋:《荣氏家族》,广州出版社,1997。
  [2]荣德生:《荣德生文集》,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
  [3]陈重伊:《荣氏家族》,团结出版社,2005。
  [4]冯驱:《西迁西迁》,银河出版社,2013。
  [5]赵云声主编:《中国大资本家传(荣氏家族卷)》,时代文艺出版社,1994。
  作者简介
  刘锦霞 任职于宝鸡市中共金台区委党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