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160版
新时代背景下大学生法治思维的养成现状研究
表2:大学生法治思维现状与学校环境的皮尔逊相关系数表2:大学生法治思维现状与学校环境的皮尔逊相关系数

维、程序性思维和对等性思维都与家庭环境表现出明确的正相关关系。其中,程序性思维养成与家庭成员间的程序性行为有着最为显著的正相关关系,且样本对比分析显示与家庭所在地为农村、城镇并无明显差别。也就是说,家庭成员中有明确的以跳出程序之外的方式或手段以解决问题或获取利益,其子女往往也倾向于选择以既定程序之外的方式来解决问题。因此,作为大学生法治思维养成的隐性教育环境,家庭成员的言传身教极为重要,H1假设成立。
  2、H2:大学生法治思维养成现状与高校法治宣传工作密切相关
  从上述数据分析来看,大学生法治思维的养成与学校法治宣传工作有较强的显著性关系。
  由相关性的强弱程度分析可知,规范性思维和正义性思维受校园环境影响明显。与此同时,相较于家庭所显示的相关性程度,校园环境总体上对大学生法治思维的养成作用更加明显,H2假设成立。其中,大学生规范性思维和正义性思维的相关性最为显著,这是高校的法治教育和环境塑造取得成效的直接验证。此外,学生对于高校普法方式的接受程度依次表现为校园文化活动>公共课程设置>选修课教学>学生自主阅读相关书籍和资料,学生依然对于普法正式教育和宣传活动有较大期望,高校应当进一步加强法治宣传的校园文化活动,并对相应的专业课程和选修课程进行合理配置,补充缺口。
  结论和建议
  综合以上调查结果,可以得出如下结论和建议:
  一是大学生法治思维具有强大的生命力和影响力。调查数据显示,大学生对于法治教育和法治宣传活动仍有极大的热情和需求缺口,这源于法治本身明确的优越性。其次,法治思维的养成不仅影响大学生群体形成明辨是非的独立思维方式,更对其有序参加政治生活、作出正确的行为选择有重要的指导意义。法治思维意味着行为主体能够正确处理法律集价值属性和工具属性于一体的特性,正确运用法律满足主体需求,这对于进一步规范主体行为、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具有重大意义。
  二是家庭教育作为大学生法治思维养成的隐形环境,具备特殊的教育功能。首先,尊重、平等的家庭环境,有助于孩子对法治思维方式产生认同并作出相应的行为选择。其次,家庭环境要树立一定的规则意识,这是主体规范性思维形成的重要前提。最后,家长在进行家庭法治教育中要尽量提升对国家法治建设的关注度和参与民主政治生活的主动度。
  三是高校作为实现大学生成长成才的基地,是大学生法治思维能力养成的主要场所。构建法治校园、形成良好的法治氛围,是高校塑造法治教育环境的第一步。其次,要积极改变传统教学模式,打造富有魅力的新型法治教育新课堂。最后,要以学生法律组织为主导,进行法治文化宣传工作、提供基础法律援助等,进一步优化高校法治教育。在日常教学和宣传活动中应努力营造教师与学生共同积极参与,营造良好的法治教育环境和学校氛围。
  四是要进一步激发大学生主体的主观能动性,实现客体环境建设与主体能动性的有效结合。只有建立起对法治价值基本的认识,才可能形成学习兴趣,从而理解法治理念,最终以法治为信仰,真正从内在思想上接受法治观念、从外在行为上遵从律法要求。[5]因此,高校在完成基础法治教育后,要善于利用信息媒体引导大学生自我学习。通过信息媒体普及法制知识、进行案例研讨、传递法治热点,从而构建良好的法治氛围,形成大学生参与其中、主动学习的良好局面。
  参考文献
  [1]马利强,张莉蔚:《新时代高校大学生法治思维的培育》,载《法制与经济》,2019(02):138-140。
  [2]《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高等教育出版社,2015:178。
  [3]聂志强:《工程思维能力养成与工程环境建设的相关性研究》,载《人才资源开发》,2015(18):76-77。
  [4]卓泽渊:《论法的价值》,载《中国法学》,2000(06):23-37。
  [5]叶晨:《全面依法治国背景下大学生法治思维的养成路径研究》,西安石油大学学位论文,2018。
  作者简介
  李婷婷 太原理工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