协同育人视域下少数民族大学生文化自信培育研究
学生开展实践的活动场所,建立蜂巢式“家社协同”育人结构,为少数民族大学生提供培育文化自信的丰富场域。
其三,“课堂整合”,丰富培养体系。为实现文化自信培育效果最大化,高校应该充分发挥“第一课堂”与“第二课堂”协同育人模式的重要作用,由高校群团组织和少数民族学生管理部门牵头,以“第二课堂成绩单制度”建设为抓手,通过“课堂整合”,构建目标明确、逻辑清晰、内容丰富的文化自信培育体系。
2、具体路径
其一,加强思想理论教育,夯实坚定文化自信的理论基础。一是培养少数民族大学生的马克思主义理论素养。发挥思政课堂育人作用,运用思想政治教育相关课程,夯实文化自信培育的理论基础,提升文化辨别认识思维能力,使其能够自觉抵制历史虚无主义、民族虚无主义等错误思潮。二是培育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当代中国文化的内核,学习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能引导少数民族大学生的个体意识与社会主流意识形态相适应,并内化于心,建造积极向上、充满正能量的精神世界。[4]三是树立少数民族大学生正确的文化观。应该培养少数民族大学生弘扬中华传统文化、继承革命文化精神传统、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高度自觉,树立中华文化为主干,各民族文化多元共存,汇聚为中华民族共同文化的正确观点。
其二,营造团结和谐氛围,强化坚定文化自信的心理认同。一是加强心理关怀,引导少数民族大学生积极融入学生社区。由于文化差异、生活习俗不同、语言障碍等多因素影响,少数民族大学生往往容易产生沮丧、焦虑、抑郁等各种各样的心理问题,因此在日常学生工作中应重点关注少数民族学生心理动态,做到详细掌握、及时介入。二是加强对汉族学生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形成互帮互助的团结氛围。高校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需要包括汉族学生在内的全体学生树立休戚与共、利益相关的正确理念,共同营造积极向上、互帮互助的学习环境和生活氛围。三是积极开展各类民族文化活动,引导少数民族大学生展现风采。高校应把握少数民族文化繁荣多样、特色鲜明的特点,适时举办民族艺术展览、民族美食品鉴、民族生活方式体验等各类校园活动,鼓励少数民族大学生积极展现自身风采,鼓励汉族学生积极参与体验。
其三,注重拓展社会实践,提升坚定文化自信的能力水平。一是丰富思想政治教育实践课程。通过思政教育实践活动,使少数民族大学生加深对中国国情、社情的认识以及对国家发展、社会进步所需的理解,通过亲身体验和思考总结,体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感受中华文化繁荣发展的良好局面,引导他们树立远大理想、立志报效祖国。二是开展专业教育实践活动。通过组织与专业相关的技能训练、参观学习等实践活动,使少数民族学生体会到行业发展现状与前景,培养刻苦钻研、开拓创新的品质,自觉树立正确的择业观,提升专业报国的能力和水平。三是开展丰富的校园活动。高校要搭建丰富多样的学习平台、提供能力展示机会。鼓励少数民族大学生积极参与校园生活、融入集体,在陶冶情操、丰富生活的同时,其思想观念也会得到潜移默化的影响。
其四,加强网络空间管理,巩固培育文化自信的网络阵地。一是加强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充分运用互联网信息优势,采集利用有价值、有关注度的素材,不断丰富和创新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和方式,充分发挥培育文化自信的思想政治教育主渠道作用。[5]二是加强网络环境监督管理。以学校价值引领、政府部门监管、社会舆论引导为核心,打造协同配合的网络环境管理体系,营造风清气正、文明有序、和谐繁荣的网络文化环境。三是注重学生网络素质的提升。培养少数民族大学生学科学、用网络的能力,包括网络信息的筛选鉴别,错误思潮的警觉等,同时增强学生的网络自律意识,做到网络的规范利用和高效利用。
参考文献
[1]《习近平在全国抗击新冠肺炎疫情表彰大会上的讲话》,载《人民日报》,2020-09-09(2)。
[2]解嵘、智文媛、王帅:《思想政治教育视域下的大学生文化自信培育路径探析》,载《理论观察》,2017(8):149-151页。
[3]王欣欣:《少数民族大学生文化自信的培养策略探析》,载《文化创新比较研究》,2019(32):97-98页。
[4]周丽:《“文化自信”视域下少数民族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探析》,载《长江丛刊》,2019(30):164-165页。
[5]钟天娥:《新时代大学生文化自信培育探析》,载《高教论坛》,2021(7):4-7页。
作者简介
陈见炜 长安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思想政治教育专业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思想政治教育
李 阳 长安大学校团委副书记、讲师,研究方向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和高校团学工作
其三,“课堂整合”,丰富培养体系。为实现文化自信培育效果最大化,高校应该充分发挥“第一课堂”与“第二课堂”协同育人模式的重要作用,由高校群团组织和少数民族学生管理部门牵头,以“第二课堂成绩单制度”建设为抓手,通过“课堂整合”,构建目标明确、逻辑清晰、内容丰富的文化自信培育体系。
2、具体路径
其一,加强思想理论教育,夯实坚定文化自信的理论基础。一是培养少数民族大学生的马克思主义理论素养。发挥思政课堂育人作用,运用思想政治教育相关课程,夯实文化自信培育的理论基础,提升文化辨别认识思维能力,使其能够自觉抵制历史虚无主义、民族虚无主义等错误思潮。二是培育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当代中国文化的内核,学习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能引导少数民族大学生的个体意识与社会主流意识形态相适应,并内化于心,建造积极向上、充满正能量的精神世界。[4]三是树立少数民族大学生正确的文化观。应该培养少数民族大学生弘扬中华传统文化、继承革命文化精神传统、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高度自觉,树立中华文化为主干,各民族文化多元共存,汇聚为中华民族共同文化的正确观点。
其二,营造团结和谐氛围,强化坚定文化自信的心理认同。一是加强心理关怀,引导少数民族大学生积极融入学生社区。由于文化差异、生活习俗不同、语言障碍等多因素影响,少数民族大学生往往容易产生沮丧、焦虑、抑郁等各种各样的心理问题,因此在日常学生工作中应重点关注少数民族学生心理动态,做到详细掌握、及时介入。二是加强对汉族学生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形成互帮互助的团结氛围。高校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需要包括汉族学生在内的全体学生树立休戚与共、利益相关的正确理念,共同营造积极向上、互帮互助的学习环境和生活氛围。三是积极开展各类民族文化活动,引导少数民族大学生展现风采。高校应把握少数民族文化繁荣多样、特色鲜明的特点,适时举办民族艺术展览、民族美食品鉴、民族生活方式体验等各类校园活动,鼓励少数民族大学生积极展现自身风采,鼓励汉族学生积极参与体验。
其三,注重拓展社会实践,提升坚定文化自信的能力水平。一是丰富思想政治教育实践课程。通过思政教育实践活动,使少数民族大学生加深对中国国情、社情的认识以及对国家发展、社会进步所需的理解,通过亲身体验和思考总结,体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感受中华文化繁荣发展的良好局面,引导他们树立远大理想、立志报效祖国。二是开展专业教育实践活动。通过组织与专业相关的技能训练、参观学习等实践活动,使少数民族学生体会到行业发展现状与前景,培养刻苦钻研、开拓创新的品质,自觉树立正确的择业观,提升专业报国的能力和水平。三是开展丰富的校园活动。高校要搭建丰富多样的学习平台、提供能力展示机会。鼓励少数民族大学生积极参与校园生活、融入集体,在陶冶情操、丰富生活的同时,其思想观念也会得到潜移默化的影响。
其四,加强网络空间管理,巩固培育文化自信的网络阵地。一是加强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充分运用互联网信息优势,采集利用有价值、有关注度的素材,不断丰富和创新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和方式,充分发挥培育文化自信的思想政治教育主渠道作用。[5]二是加强网络环境监督管理。以学校价值引领、政府部门监管、社会舆论引导为核心,打造协同配合的网络环境管理体系,营造风清气正、文明有序、和谐繁荣的网络文化环境。三是注重学生网络素质的提升。培养少数民族大学生学科学、用网络的能力,包括网络信息的筛选鉴别,错误思潮的警觉等,同时增强学生的网络自律意识,做到网络的规范利用和高效利用。
参考文献
[1]《习近平在全国抗击新冠肺炎疫情表彰大会上的讲话》,载《人民日报》,2020-09-09(2)。
[2]解嵘、智文媛、王帅:《思想政治教育视域下的大学生文化自信培育路径探析》,载《理论观察》,2017(8):149-151页。
[3]王欣欣:《少数民族大学生文化自信的培养策略探析》,载《文化创新比较研究》,2019(32):97-98页。
[4]周丽:《“文化自信”视域下少数民族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探析》,载《长江丛刊》,2019(30):164-165页。
[5]钟天娥:《新时代大学生文化自信培育探析》,载《高教论坛》,2021(7):4-7页。
作者简介
陈见炜 长安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思想政治教育专业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思想政治教育
李 阳 长安大学校团委副书记、讲师,研究方向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和高校团学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