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民族地区乡村文化发展“汶川实践”调查
性和普惠性,以让村民享有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为出发点,发展惠及广大村民的文化产业。整合乡村传统文化资源,发展羌药、羌绣、羌乐、羌餐、藏茶等资源融合型产业,推动“非遗+”康养、体育、农业、教育、医药的融合发展。促进乡村文化向农业产前产中产后蔓延与融合,延长农业产业链和价值链。积极培育休闲农业、生态农业、创意农业等新兴业态,以智慧农业引领乡村建设。
3、延伸冰雪运动产业链推动乡村文化融合发展
依托汶川羌人谷国际康养滑雪度假区,构建冰雪运动延伸产业链,还原古羌原始宗教信仰仪式、生产生活习俗,将释比文化、古羌原真生活、音乐歌舞、文学艺术、审美观、宇宙观融入冰雪运动,探索开发古羌冰雪旅游特色纪念品、藏羌医药保健品、冰雪摄影、冰雪装备、冰雪培训、冰雪婚俗、冰雪影视、冰雪文学等业态。
4、探索集约化、共享化的多村抱团发展模式
克服地广人稀的劣势,优化资源配置,树立集聚发展理念,统筹规划和合理布局产业和人口,抓住村级建制改革契机,精心编制人口集聚、产业集聚双集聚规划,将地缘相邻、主业相近、优势互补的镇村合并,整合历史文化资源与自然生态资源优势,完善基础设施,优化空间布局,走多村抱团发展乡村文化产业的模式。
后 记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起源于乡土与乡村。乡土中国之农村,是传统文化生长与寄寓的土壤与宝库。在古典文学作品里,在乡村耆旧心目中,乡村更是充满温情和诗意,静美而祥和,是叶落归根的故土,是安放灵魂的居所。
四川作为一个农耕大省,数千年来凝聚形成了底蕴深厚、魅力独特的乡村文化,四川同时又是一个旅游资源极其丰富的省份,山川焕琦、日月叠璧,天府之国的灵山秀水与各民族文化的融合、复合与耦合,为四川民族地区乡村文化发展提供了强大的基础和资源。
民族地区乡村文化的发展,归根结底,依然是如何为“美丽乡村”铸魂,如何让“乡愁”落地,让民众享有“获得感、幸福感与安全感”的问题。虽然在调研中我们看到不少乡村人才流失,日益“空心化”,甚至不少乡村面临文化传承“断代”风险,但与此同时,乡村与城市也在进行人才的双向流动,新村民持续不断的加入,为乡村发展带来全新的气象与活力。乡村现代化转型需要人才,吸引人才回到乡村,得让人才在乡村文化发展中找到意义与价值,建立认同与归宿,而这一切,需要各级政府进行深入系统的思考与谋划。
参考文献
[1]张富国:《四川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实践与思考》,载《四川民族宗教》公众号,2021-10-15。
[2]方明:《让传统村落走向现代、走向未来、走向世界》,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主办“文化2030/城乡发展:历史村镇的未来”国际会议上的主旨发言,载《传统村落保护发展》公众号,2020-6-30。
[3]贺雪峰:《不将农民组织起来,振兴乡村就没有可能性》,载《昆仑策研究院》公众号,2021-6-6。
[4]高晓琴:《乡村文化的双重逻辑与振兴路径》,载《乡村发现》公众号,2020-11-24。
[5]钟凯:《“后扶贫时代”深贫地区贫困治理的理论思考——基于四川省贺波洛乡的实证考察》,载《农村经济》,2020(11)。
[6]朱红叶:《民族地区农村公共文化建设中的问题及对策》,载《内蒙古民族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5(7)。
[7]韦奋飞:《弘扬乡贤文化,助推乡村振兴——少数民族地区新乡贤文化建设研究》,载《新丝路·下旬》,2020(8)。
[8]罗丽,李文路:《民族地区非物质文化遗产与旅游融合发展研究——以四川省凉山州为例》,载《资源开发与市场》,2020,36(12)。
[9]林志雄:《农业农村现代化:内涵辨析、问题挑战与实现路径》,载《乡村发现》公众号,2021-9-30。
[10]刘少杰,林傲耸:《中国乡村建设行动的路径演化与经验总结》,载《社会发展研究》,2021(6)。
[11]王建民:《民族地区的乡村振兴》,载《社会发展研究》,2018(2)。
[12]郑世林:《乡村振兴背景下民族地区乡村治理路径研究》,载《中国农村调查》,2021(7)。
[13]张序:《民族地区特殊公共文化服务的作用》,载《中华文化论坛》,2015(5)。
[14]雷志佳,夏小华:《以新发展理念引领乡村文化建设》,载《与马有缘》公众号,2021-9-10。
[15]张帆:《关于持续推动农村文化建设高质量发展的建议》,载《文艺报1949》,2021(3)。
作者简介
黄维敏 四川省社会科学院文学所研究员,博士,硕士生导师,研究方向为中国文学、文化产业
李 昊 四川省社会科学院文学所副研究员,博士,研究方向为中国文学、文艺学
3、延伸冰雪运动产业链推动乡村文化融合发展
依托汶川羌人谷国际康养滑雪度假区,构建冰雪运动延伸产业链,还原古羌原始宗教信仰仪式、生产生活习俗,将释比文化、古羌原真生活、音乐歌舞、文学艺术、审美观、宇宙观融入冰雪运动,探索开发古羌冰雪旅游特色纪念品、藏羌医药保健品、冰雪摄影、冰雪装备、冰雪培训、冰雪婚俗、冰雪影视、冰雪文学等业态。
4、探索集约化、共享化的多村抱团发展模式
克服地广人稀的劣势,优化资源配置,树立集聚发展理念,统筹规划和合理布局产业和人口,抓住村级建制改革契机,精心编制人口集聚、产业集聚双集聚规划,将地缘相邻、主业相近、优势互补的镇村合并,整合历史文化资源与自然生态资源优势,完善基础设施,优化空间布局,走多村抱团发展乡村文化产业的模式。
后 记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起源于乡土与乡村。乡土中国之农村,是传统文化生长与寄寓的土壤与宝库。在古典文学作品里,在乡村耆旧心目中,乡村更是充满温情和诗意,静美而祥和,是叶落归根的故土,是安放灵魂的居所。
四川作为一个农耕大省,数千年来凝聚形成了底蕴深厚、魅力独特的乡村文化,四川同时又是一个旅游资源极其丰富的省份,山川焕琦、日月叠璧,天府之国的灵山秀水与各民族文化的融合、复合与耦合,为四川民族地区乡村文化发展提供了强大的基础和资源。
民族地区乡村文化的发展,归根结底,依然是如何为“美丽乡村”铸魂,如何让“乡愁”落地,让民众享有“获得感、幸福感与安全感”的问题。虽然在调研中我们看到不少乡村人才流失,日益“空心化”,甚至不少乡村面临文化传承“断代”风险,但与此同时,乡村与城市也在进行人才的双向流动,新村民持续不断的加入,为乡村发展带来全新的气象与活力。乡村现代化转型需要人才,吸引人才回到乡村,得让人才在乡村文化发展中找到意义与价值,建立认同与归宿,而这一切,需要各级政府进行深入系统的思考与谋划。
参考文献
[1]张富国:《四川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实践与思考》,载《四川民族宗教》公众号,2021-10-15。
[2]方明:《让传统村落走向现代、走向未来、走向世界》,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主办“文化2030/城乡发展:历史村镇的未来”国际会议上的主旨发言,载《传统村落保护发展》公众号,2020-6-30。
[3]贺雪峰:《不将农民组织起来,振兴乡村就没有可能性》,载《昆仑策研究院》公众号,2021-6-6。
[4]高晓琴:《乡村文化的双重逻辑与振兴路径》,载《乡村发现》公众号,2020-11-24。
[5]钟凯:《“后扶贫时代”深贫地区贫困治理的理论思考——基于四川省贺波洛乡的实证考察》,载《农村经济》,2020(11)。
[6]朱红叶:《民族地区农村公共文化建设中的问题及对策》,载《内蒙古民族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5(7)。
[7]韦奋飞:《弘扬乡贤文化,助推乡村振兴——少数民族地区新乡贤文化建设研究》,载《新丝路·下旬》,2020(8)。
[8]罗丽,李文路:《民族地区非物质文化遗产与旅游融合发展研究——以四川省凉山州为例》,载《资源开发与市场》,2020,36(12)。
[9]林志雄:《农业农村现代化:内涵辨析、问题挑战与实现路径》,载《乡村发现》公众号,2021-9-30。
[10]刘少杰,林傲耸:《中国乡村建设行动的路径演化与经验总结》,载《社会发展研究》,2021(6)。
[11]王建民:《民族地区的乡村振兴》,载《社会发展研究》,2018(2)。
[12]郑世林:《乡村振兴背景下民族地区乡村治理路径研究》,载《中国农村调查》,2021(7)。
[13]张序:《民族地区特殊公共文化服务的作用》,载《中华文化论坛》,2015(5)。
[14]雷志佳,夏小华:《以新发展理念引领乡村文化建设》,载《与马有缘》公众号,2021-9-10。
[15]张帆:《关于持续推动农村文化建设高质量发展的建议》,载《文艺报1949》,2021(3)。
作者简介
黄维敏 四川省社会科学院文学所研究员,博士,硕士生导师,研究方向为中国文学、文化产业
李 昊 四川省社会科学院文学所副研究员,博士,研究方向为中国文学、文艺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