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082版
基层党建引领城市社区治理的理论和实践
社区现有党员310名,社区党委下设3个党支部,9个党小组。为切实按照社区建立党委、网格设支部、楼宇有党小组的组织体系,实现党建网络全覆盖的局面。在社区的管理体制上,推行社区党委书记、党委副书记、党委委员、党小组长、党员分别负责社区、网络、楼栋、楼道和家庭的“五级负责制”。为落实推进基层治理,建立以社区党组织为领导核心,党群议事会为议事主体、居民委员会为执行主体、监督委员会为监督主体的“一核三体”运行机制。为优化基本阵地建设,社区党组织为民服务专项资金以项目化管理为主,遵循统筹规划、公开透明、注重实效的原则规范化使用,持续加强社区党群服务中心规范化建设,实现规划建设、政治功能、服务内容、设施配置、管理运行、基本保障“六个规范化”,巩固基层社区治理“牌子乱加”的乱象,清理规范工作成效,充分发挥凝聚党员群众、强化党建引领的党组织职能。另外,社区通过创新“党建微家”功能性党小组,与驻区单位深化共建共筑,联合开展活动;建立“党员分类管理服务”“三评两定一公示”党员积分考评制度,规范党员管理制度。
  其二,聚焦治理和服务,破解基层治理难题。通过这个服务体系落实联系服务群众,按照“三提三知”要求,切实转变作风、改进治理方式、增强服务效果。利用微信公众号、业主网格群,打通基层治理“最后一公里”,把群众的“痛点”作为工作的“突破点”,在党建引领下,将居民自治推向深入化,把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回应到“家门口”,利用社区党群服务中心、网格党群服务点平台,社区每年推出当年度的惠民实事项目清单。例如,为社区残疾人员、低保对象提供办理年审服务,为企业退休人员进行年鉴工作,实施免费孕前优生健康检查等。拉近与社区居民的距离,建设集党建、物业、养老服务为一体的综合性服务阵地。
  其三,完善参与制度,拓宽参与渠道。社区自治的核心在于建立包括参与、协商、维护为关键的长效机制体系,这也是构建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格局的基础。针对辖区内居民的需求,积极探索居民自治的新模式,在辖区范围内设立居民小组长、楼栋长、居民自理会,在社区办公场所内设立居民议事厅,为社区居民参与社区公共事务提供平台。另外,社区还在办公地设立了老人之家、妇女之家、儿童之家、党员之家,为各类群体提供了单独交流、议事和解决问题的场所。针对辖区内居民的结构特点,充分调动了社区居民的积极性,通过社区中活跃的骨干成员牵头,在社区内开展了许多有利于社区建设、邻里和睦的活动。针对不同年龄层次、职业背景的居民的个性化需求,开创了许多有影响力的特色活动和特色组织,较好地回应了社区居民对于文化、环境等方面的需求,为社区的积极分子提供了发光发热的渠道。
  启 示
  1、坚持党对社区治理的全面领导
  坚持党在社区治理中的领导地位,确保社区治理的正确路线:坚持党在社区治理中的核心地位,是D社区在社区治理模式中遵循的最基本的经验路线。实践中,D社区将党的建设工作穿插在社区治理工作的各个方面,通过加强党的建设,不断提升社区党组织的凝聚力,保证社区各项事务均由社区党组织主导。比如,建立“以社区党组织为领导核心,党群议事会为议事主体、居民委员会为执行主体”的党建联席会议制度。再比如,提出实现规划建设、政治功能、服务内容、设施配置、管理运行、基本保障“六个规范化”,将社区内重大事项由社区党组织审核,不断加强社区党组织的审核能力,切实提高社区党组织的政治领导能力和地位。
  2、坚持以人民为中心
  D社区在社区治理过程中重视服务功能,在为民服务过程中无不体现着党政元素在城市社区治理中的重要地位,更加全面系统地回应社区内居民的实际要求,聚焦群众亟待解决的问题,特别是在教育、医疗、养老等人民急难愁盼的关键问题上,加大人力、资源的投入和保障力度,确保社区基层治理中提供公共服务水平的质量和效率。如在社区党群活动中心特别设立了老人之家、妇女之家、儿童之家、党员之家,将文化服务、公共服务、党群服务、社会服务、金融服务一同纳入服务范围,努力使“为民服务便捷化”的理念深入人心。定期对辖区内各类群体需求进行收集梳理,根据梳理结果拟定“两清单、一目录”的项目清单,针对社区资源力量不足的问题提出合理意见,得到了广大社区居民的认可和好评。通过为社区居民提供各种多元精细化的服务,让社区居民感受到党组织就在身边,拉近党组织与社区居民之间的距离,为基层党建引领城市社区治理创造有利条件。
  3、坚持将社区治理的各项资源系统化
  当前基层协同的重要举措就是建立由党组织带头,社区工作者、物业公司、驻区单位等多元主体化特色的互联式协商治理机制。一些社区采用设置例会制度和责任捆绑的模式致力于将业主委员会、物业服务公司一并纳入到统一搭建的群聊平台,鼓励采用制度化手段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