涉农职业本科院校思政课混合式教学模式创新探索与实践
刘震、张岱渭指出:“所谓混合式教学就是要把传统教学方式的优势和数字化或网络化教学的优势结合起来,也就是说,既要发挥教师引导、启发、监控教学过程的主导作用,又要充分体现学生作为学习过程主体的主动性、积极性与创造性。”[7]涉农职业本科院校思政课混合式教学就是要在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按照“大思政课”的建设要求,把思政课传统课堂学习优势与网络课程平台学习优势有机结合,把学习主动权交给学生,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团队合作能力、实践创新能力、吃苦耐劳能力,讲好思政课,全面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使大学生牢固树立爱党爱国爱社会主义的情怀,自觉投身于乡村振兴的伟大战略之中。
思政课是全面落实立德树人的关键课程,也是涉农职业本科院校培养众多“一懂两爱”优秀学子的重要课程和基础课程。因此,思政课教师要结合校情与学情,在思政课思路创优和教法创优方面下大功夫和巧功夫,探索、创新思政课混合式教学模式,全面提升思政课教学质量和水平,突出展现新时代涉农职业院校思政课的新气象、新作为、新担当。这是当前涉农职业本科院校思政课教学模式亟需攻克的主要难题。
实践之行:“四体协同”育人的思政课混合式教学模式
思政课混合式教学模式好不好,关键看能不能付诸实践并取得实效。基于涉农职业本科院校实际情况,从“三全育人”“大思政课”以及“思政课程”的角度入手,构建“教师协作共同体+课程平台共同体+课堂教学共同体+社会实践共同体”“四体协同”育人的思政课混合式教学模式。
(一)教师协作共同体:搭建“思政课教师+”育人模式
不管是教学模式的创新探索,还是课程建设,教师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在“三全育人”“大思政课”和“课程思政”视域下,搭建“思政课教师+”育人模式,即思政课教师主动与公共基础课教师、专业教育课教师、实践类课教师在集体备课、撰写教案、教学科研、社会实践等方面交流合作、结对共建、知识共享、协同育人,构建教师协作共同体。
首先,“打铁还需自身硬”。思政课教师要按照“六个要”素质和“八个统一”的要求,努力提升教科研等方面的能力,特别是要掌握好马克思主义的“看家本领”、了解必要的农业知识以及其他与教学相关的知识,做到视野要广。其次,思政课教师要积极主动地与各类课程教师就思政课教学内容与其课程相关联的案例、素材等沟通交流,形成共享教学资源库。“思政课教师+”育人模式为开展思政课混合式教学模式提供智力支撑和人才保障,这也是“四方协同”育人的思政课混合式教学模式不可或缺的前提条件。
(二)课程平台共同体:建立“思政课+”课程平台模式
“思政课+”课程平台模式即借助超星学习通等平台,从校情、学情实际出发,以思政课教师为主力军,以思政课教学内容为根本,其他各类课程教师结合思政课教学内容提供有益借鉴,协助思政课教师建立内容突出且丰富,栏目众多且有效,形式多样且实用的思政课线上教学平台。思政课教学平台是开展思政课混合式教学模式的关键载体和必备基础条件。同理,思政课教师也要协助各类课程教师建设相关课程教学平台,实现课程平台共建、共享。
就建设思政课教学平台而言,一是教学内容上,以思政课教学内容为基本内容、根本内容和核心内容,结合教学内容和学生专业实际,适当加入能够实现思政课教学目标的其他相关课程内容。二是栏目设置上,设立“早知道”(预习)、“核心区”(学习重难点)、“思政课+”(融入与教学内容相关的专业课等课程元素、案例等)、“三农”之窗、“盘它”(练习与作业)、“最美思政人”(社会实践)、“学习强国”(链接)等栏目。三是形式选择上,采用既严肃又活泼的形式,例如,课堂弹幕、选人摇一摇、抢答、微电影、游戏教学法、“影视教学法+”等易于、乐于学生接受的教学形式。
(三)课堂教学共同体:组建“思政课教师+”课堂教学模式
“思政课的本质是讲道理,要注重方式方法,把道理讲深、讲透、讲活。老师要用心教,学生要用心悟,达到沟通心灵、启智润心、激扬斗志。”[8]而课堂教学是思政课讲深道理、讲透道理、讲活道理的“主渠道”和“主阵地”,因此,要高度重视课堂教学。
“思政课教师+”模式即结合涉农职业本科院校实际,借助教师协作共同体与课程平台共同体,在相关专题和教学内容,例如,《形势与政策》乡村振兴专题,邀请农学类专业课教师或第一书记等相关人员,进入思政课课堂,用好课程平台,和思政课教师一起授课,让思政课有“专业味”。这样的思政课既有理论高度、深度和广度,也有活泼、鲜明、真实的具体案例,才能落实思政课的本质,才能真正让学生全面理解教学内容、
思政课是全面落实立德树人的关键课程,也是涉农职业本科院校培养众多“一懂两爱”优秀学子的重要课程和基础课程。因此,思政课教师要结合校情与学情,在思政课思路创优和教法创优方面下大功夫和巧功夫,探索、创新思政课混合式教学模式,全面提升思政课教学质量和水平,突出展现新时代涉农职业院校思政课的新气象、新作为、新担当。这是当前涉农职业本科院校思政课教学模式亟需攻克的主要难题。
实践之行:“四体协同”育人的思政课混合式教学模式
思政课混合式教学模式好不好,关键看能不能付诸实践并取得实效。基于涉农职业本科院校实际情况,从“三全育人”“大思政课”以及“思政课程”的角度入手,构建“教师协作共同体+课程平台共同体+课堂教学共同体+社会实践共同体”“四体协同”育人的思政课混合式教学模式。
(一)教师协作共同体:搭建“思政课教师+”育人模式
不管是教学模式的创新探索,还是课程建设,教师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在“三全育人”“大思政课”和“课程思政”视域下,搭建“思政课教师+”育人模式,即思政课教师主动与公共基础课教师、专业教育课教师、实践类课教师在集体备课、撰写教案、教学科研、社会实践等方面交流合作、结对共建、知识共享、协同育人,构建教师协作共同体。
首先,“打铁还需自身硬”。思政课教师要按照“六个要”素质和“八个统一”的要求,努力提升教科研等方面的能力,特别是要掌握好马克思主义的“看家本领”、了解必要的农业知识以及其他与教学相关的知识,做到视野要广。其次,思政课教师要积极主动地与各类课程教师就思政课教学内容与其课程相关联的案例、素材等沟通交流,形成共享教学资源库。“思政课教师+”育人模式为开展思政课混合式教学模式提供智力支撑和人才保障,这也是“四方协同”育人的思政课混合式教学模式不可或缺的前提条件。
(二)课程平台共同体:建立“思政课+”课程平台模式
“思政课+”课程平台模式即借助超星学习通等平台,从校情、学情实际出发,以思政课教师为主力军,以思政课教学内容为根本,其他各类课程教师结合思政课教学内容提供有益借鉴,协助思政课教师建立内容突出且丰富,栏目众多且有效,形式多样且实用的思政课线上教学平台。思政课教学平台是开展思政课混合式教学模式的关键载体和必备基础条件。同理,思政课教师也要协助各类课程教师建设相关课程教学平台,实现课程平台共建、共享。
就建设思政课教学平台而言,一是教学内容上,以思政课教学内容为基本内容、根本内容和核心内容,结合教学内容和学生专业实际,适当加入能够实现思政课教学目标的其他相关课程内容。二是栏目设置上,设立“早知道”(预习)、“核心区”(学习重难点)、“思政课+”(融入与教学内容相关的专业课等课程元素、案例等)、“三农”之窗、“盘它”(练习与作业)、“最美思政人”(社会实践)、“学习强国”(链接)等栏目。三是形式选择上,采用既严肃又活泼的形式,例如,课堂弹幕、选人摇一摇、抢答、微电影、游戏教学法、“影视教学法+”等易于、乐于学生接受的教学形式。
(三)课堂教学共同体:组建“思政课教师+”课堂教学模式
“思政课的本质是讲道理,要注重方式方法,把道理讲深、讲透、讲活。老师要用心教,学生要用心悟,达到沟通心灵、启智润心、激扬斗志。”[8]而课堂教学是思政课讲深道理、讲透道理、讲活道理的“主渠道”和“主阵地”,因此,要高度重视课堂教学。
“思政课教师+”模式即结合涉农职业本科院校实际,借助教师协作共同体与课程平台共同体,在相关专题和教学内容,例如,《形势与政策》乡村振兴专题,邀请农学类专业课教师或第一书记等相关人员,进入思政课课堂,用好课程平台,和思政课教师一起授课,让思政课有“专业味”。这样的思政课既有理论高度、深度和广度,也有活泼、鲜明、真实的具体案例,才能落实思政课的本质,才能真正让学生全面理解教学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