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179版
积极心理学视角下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路径探究
文 楠
  积极心理学直接改变了传统心理学关注消极品质的特点,主张在心理健康教育过程中关注积极的人格特质及情绪,提倡以欣赏、开放的眼光来看待个体发展,是如今心理健康教育较为有效的手段。在积极心理学视角下开展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可以有效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发展。

  积极心理学最开始出现在美国,主张利用心理学来探索人类积极品质对心理的影响。在心理学不断发展的时代背景之下,越来越多的学者也开始意识到一些积极的心理品质能够起到抵御心理疾患的效果,如乐观、勇敢、自信等等。处在这一背景之下,高校心理健康教育也受到了一定的影响,教师开始将教学目光转向积极心理学视角,希望借此来有效激发促进学生心理素质得以提升,有效改进高校学生心理问题及困惑,真正提升育人实效。
  积极心理学视角下高校心理健康教育意义
  首先,十分契合新时代高等教育要求。在党的十九大之后,社会对于高素质人才培养诉求也变得越发的明确,高等教育领域要加强对大学生的素质教育,全面提高大学生多项素质,让学生得到德智体美劳全方面发展。[1]而在这其中心理健康教育就是十分重要的一项任务,而积极心理学视角下的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则能在尊重学生主体性的基础上有效培养学生健康人格,主张以积极的情绪及体验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从而促进学生正确世界观、价值观与人生观得以实现,十分契合新时代发展特征。
  其次,符合当代大学生心理特征。大学生本就是社会群体之中较为特殊的一个群体,兼具学生角色及社会人的意识,在步入新时期之后心理健康教育若还是以传统方式开展,是无法有效解决思想政治教育活动中的各类问题,也不利于大学生心理健康发展。而积极心理学视角下对高校学生展开心理健康教育,则提倡关注学生内心深处的积极要素来促进学生积极心理得以形成,这能有效促进学生群体在轻松且和谐的氛围中调整自己的心理,有效提高学生心理素质及健康水平,这也体现出了积极心理学十分契合大学生心理特征。
  最后,丰富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内容。积极心理学视角下的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更加注重以人为本,从主观层面、群体层面、个体层面来对学生个人积极的品质以及多项积极要素进行挖掘与整合。然后在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中通过积极的解读来有效激发学生内在潜能,这样就能帮助学生在良好心理健康教育期间养成积极、乐观的生活态度,有效确保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实施。[2]
  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现状
  (一)不够重视
  传统理念下高校在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时候,对这一工作重视程度不足也是教学期间存在的问题之一,他们大多是将教学重点集中于专业教学上,对于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尚未有足够的重视,这种情况下自然无法保障高校心理健康教育效果。此外,学生自己也都是将重点集中于专业学习,再加上部分学生沉溺于网络,认为自己的问题并不是问题,也不利于学生心理健康水平提升。
  (二)师资素质有待提升
  相关部门在教育指导之中有明确提到,高校最好能够为学生构建心理健康教育机构,并且安排相应数量的心理健康教育教师,以此来推进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可是分析高校这一工作现状却发现,虽然不少高校有成立心理健康教育机构,也有为学生安排教师,可是从整体水平来看师资素质却有待提升。之所以会如此,一方面是学校缺少相应的资金,整个硬件情况并不理想;另一方面则是因为专业的心理健康教育人才较少,大多是辅导员、其他教师兼任,这些教师虽然管理学生具有较为丰富的工作经验,工作责任心也较强,可是因为缺少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