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180版
积极心理学视角下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路径探究
业化的心理学知识及教育理论,这种情况下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实施效果自然也不会理想。
  (三)忽略学生积极因素
  纵观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开展情况即可发现,教师教学重点大多是集中于解决学生心理问题,忽视了学生个性积极发展。在这种消极的教育理念之下,教师整个教育重点大多是集中于学生心理问题修补上,希望借助一系列方式来消除学生不良心理问题,如焦虑、抑郁等。[3]这虽然能够起到一定的心理健康教育效果,可是却忽视了学生内在发展潜能,无法从本质上提高心理健康教育效果。
  (四)课程有待完善
  高校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目的是强化学生心理健康水平,让学生在学习专业知识的同时养成积极且健康的心理品质,有效减少学生心理问题发生。所以课程内容自然也需要从不同层面、针对不同学生实际情况来进行合理设置,这样才能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可是分析高校教学实际却发现这一课程内容明显有待完善,大多是以选修课的形式开展,在课时安排数量上也较少,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推进时无法有效识别学生心理问题,也忽略了学生积极品质与情绪的养成,这种情况下自然也就很难从根本上塑造出具有健全人格以及良好心理鉴赏水平的大学生。
  积极心理学视角下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路径
  (一)加强对学生积极情绪与人格特质的关注
  积极心理学相关学者在研究过程中指出,每一个人心中都有两股力量,分别是消极、积极这两种,其中消极力量则主要是以压抑、恐惧、悔恨、悲伤、抑郁等等为主;另一股则是积极的力量,如喜悦、勇敢、快乐、宁静、仁慈等等。一个人如果心中是以消极力量为主导的话,这个人整个心理状态也不会健康,呈现出来的人格特征也是以自卑、自大、贪婪等为主,可是如果一个人心中占据主导地位的力量是积极的,这个人呈现出来的人格特质则是以积极的为主,像是敢于承担、宽容大度、积极向上、乐观勇敢等等。[4]
  从这一点来分析,积极的情绪与人格特质对于人的健康发展有着较为显著的促进作用。积极心理学视角下推进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时,教师一定要加强对学生积极人格特质的关注,在教学过程中尽可能激发学生潜在的积极特质,从学生多重性格力量中寻找出学生的积极特质,并且引导、鼓励学生将积极的力量有效践行于实际生活中,这样学生自然能够在生活实践中巩固所学、塑造良好品质与道德,从而真正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发展,最大程度提升高校心理健康教育效果。
  (二)注重积极校园环境构建
  积极心理学视角下的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在推进的时候,教师还需要为高校学生营造出一种积极的环境,这也能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发展。环境对于个人的影响是必然的,处在什么样的环境中学生也会受到什么样的影响。对于高校学生而言,和谐友善、赏心悦目的校园环境有助于学生积极情绪生成,还能改善学生紧张、消极、不安等消极情绪,有效提高学生脑力活动效果。这样学生就能在良好校园环境中产生奋进的力量,这也是积极心理学视角下推进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重要手段。因此,高校在推进这一项工作的时候,一定要为学生构建出积极的校园文化氛围,借助快乐学习的生活环境构建,来为学生打造出一个能够促进学生快乐成长与学习的良好氛围;亦或者是利用合理的激励手段来有效激励学生想象及思考,从而提高学生想象力及观察能力,这样就能提升心理健康教育效果。
  除此之外,学校还可以以活动为载体来为学生营造出积极健康的环境氛围,这也能提升心理健康教育效果。例如,学校可以通过建设高雅的人文景观、积极向上的文明标语、名言警句来为学生建设良好校园环境,让学生在积极乐观的文化氛围中形成健康、积极、向善的心理状态;也可以利用形式多样的文化教育活动来构建出积极向上的校园文化氛围,如创意手工展、厨艺比拼、电竞比赛、书画比赛、辩论赛等等。这些活动能够影响带动消极悲观的学生在比赛及活动中拓宽自身视野,这样学生就能在良好的环境氛围中汲取积极且健康的营养,有效提升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实效,让学生专业学习的同时获得身心健康发展。[5]
  (三)注重积极班级管理
  积极心理学视角认为,正向支持系统也有助于学生身心健康成长。身为高校心理健康教育教师,在推进这一工作的时候,可以注重积极的班级管理,借此来为学生提供强有力的正向支持系统,这样就能取得良好的工作效果,有效强化学生心理健康水平。
  在这一过程中,人际交往情况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学生积极情绪及心态形成,也是正向支持系统中的重要构成,教师可以通过积极班级管理来为学生提供一个友好交往、和谐共处的班级氛围,这样学生人际交往能力自然能够提升,促进学生和谐友好班级同伴关系形成;学生孤独、抑郁等消极情绪也能够在相互支持的人际交往关系中得到改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