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030版
试论陕甘宁边区的乡村建设及其启示
    边区运盐队

落户,号召老户帮助新户,在税收上对移难民倾斜,帮助移难民生产,充分调动移难民的生产热情,不使他们因无法生产而成为边区人民的负担。在政策的引导下使得移难民模范村也逐渐进入到人们的视野。调解模范村以四直沟村为代表。该村能成为调解模范村,与该村的调解模范郭维德有直接关系。该村75家居户里面,有20几垧地的,已经是富有的人家了。而且在333个村民中,“二流子”和半“二流子”却很多,经常发生不可调解的纠纷。但自从郭维德被选为村主任和荣获调解模范以后,村里再没有人打官司。半年中村里连一件争吵的事也没有发生。经过郭维德的领导,已经是人人早起,家家沤粪,丰衣足食,和睦愉快的模范村。[12]
  (二)模范村的建设方式
  1、注重政策引领,提高生产劲头
  1941年和1942年是抗日根据地最困难的时期,毛泽东指出党必须努力领导人民发展农业生产和其他生产事业,并号召根据地的机关、学校、部队尽可能地实行生产自给,以便克服财政和经济困难。毛泽东的《抗日时期的经济问题与财政问题》《开展根据地的减租、生产和拥政爱民运动》《组织起来》等文,就是当时中国共产党领导根据地生产运动的基本纲领。为了调动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党制定和提出了许多方针和政策。如毛泽东在1943年11月《开展根据地的减租、生产和拥政爱民运动》一文中指出:“实行彻底减租,就能发扬农民群众的积极性。”[13]在1943年底召开的陕甘宁边区劳动英雄大会上,毛泽东在《组织起来》的报告中指出:“帮助农民做按家生产计划,组织变工队,组织运盐队,组织综合性合作社,组织军队的生产,组织机关学校的生产,组织工厂的生产,组织生产竞赛,奖励劳动英雄,组织生产展览会,发动群众的创造力和积极性,加上旁的各项本领,我们就一定可以把日本帝国主义打出去,一定可以协同全国人民,把一个新国家建立起来。”毛泽东提出的这些政策和号召,把生产的作用和意义提高到了抗日救国和人民解放的政治新高度,他使广大农民在解决经济问题的基础上实现了自己的社会价值。除此之外,中国共产党的宣传教育和举办的识字读报活动也使得广大农民从政治的角度认识了生产活动,从而鼓舞和激发了边区广大农民的生产积极性。
  2、开展竞赛活动,激发农民热情
  边区政府一直以来都十分重视边区的农业生产建设,经常组织一些竞赛活动以鼓舞和引领农民的农业生产,提高创建模范村的积极性,这也是模范村建设得以开展的重要因素。1943年3月西北局组织部就开展春耕生产竞赛的事专门给边区各地农村支部发了一封信,其中提到“我们的号召是:‘发展生产,丰衣足食;发展生产,援助抗战;发展生产,增进边区各阶层的团结;全边区增加细粮8万石;推广植棉15万亩;实行广泛的劳动互助;改进耕作方法。’这是党的号召,这是今年党在农业生产上给予我们的光荣任务。现在这个光荣的任务在各地逐渐实行了,有名的边区劳动英雄吴满有和安塞的杨朝臣积极响应党的号召,两人之间不仅订立了生产竞赛条约,且由吴满有的提议把两个人间竞赛活动主动扩大为吴、杨二村庄全体的生产竞赛。吴满有主张,把这个生产竞赛运动扩大到全边区的军队里去,扩大到全边区的群众中去。”[14]劳动英雄之间的竞赛带动了其所在村甚至是所在乡的生产,同时也带动了其他村的发展。如1943年农历二月初四,安塞县召开群众大会奖励劳动英雄,陈德发看到劳动英雄在大会上是那样的光荣,便萌生了当劳动英雄的决心,和到会的其他生产者说说笑笑,商量着要把自己所在村建设成模范村。适逢春耕工作的开始,县上干部和区上许多人从安塞第一模范村陈家湟布置工作回来,并带回来陈家湟的挑战书,刺激了马家沟的生产热情。马家沟当即召开群众大会,发动全村向陈家湟应战,研究出全村的生产计划,并照县上指示,组织变工。[15]在该年底召开的劳动英雄大会上,马家沟成为安塞第二模范村,由此可见竞赛活动会在一定程度上激发人们的胜负欲,从而提高人们的生产热情。
  3、积极宣传倡导,发扬劳模风采
  在党中央和边区政府的号召下,边区涌现出了许多惊人的事迹。如,“杨朝臣、申长林、孙万福等根据现有技术基础和当地条件,创造了许多切合实际的改良农作、兴修水利的办法,大大提高了粮食产量。妇女中的郭凤英、刘老太婆等,积极纺织与参加农业生产,推动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