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138版
红色文化融入高校思政课实践教学的路径探究
陈礼荣 刘小文
◎贵阳人文科技学院校级重点项目“红色文化融入思政课实践教学模式研究”阶段性成果
  红色文化是赓续红色血脉、传承红色基因的重要精神动力,将红色文化融入高校思政课实践教学,是思政课教学改革的重要方向。同时,在多元文化背景下,将红色文化融入高校思政课实践教学有助于引导大学生将爱国心、报国情、强国志融入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中。

  随着经济全球化、世界多极化、文化多元化的到来,面对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我国意识形态领域面临着诸多挑战。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具有鲜明的意识形态特征和重要的价值导向,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承担着培育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接班人的时代重任。而高校作为意识形态的主战场,思政课又是意识形态输出的关键途径,如何落实高校思政课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办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拓宽思政教学渠道,提升高校思政课实效性,使思政课适应新形势等是当前思政实践教学改革的重要方向。红色文化是中国共产党领导全国人民在革命、建设和改革开放时期实现民族独立和国家富强过程中凝聚的、以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为核心的红色遗存和红色精神,[1]凝聚着中国共产党人的精神谱系,承载着中华民族的历史文化,是思政实践教学的重要素材。笔者认为,将红色文化融入高校思政课实践教学,是丰富思政实践教学内容和创新思政实践育人的重要途径。
  价值与可能:红色文化融入高校思政课实践教学的价值诉求
  (一)思政课教学改革的题中之意
  思想政治教育作为“一定的阶级、政党、社会群体遵循人们思想品德形成发展规律,用一定的思想观念、政治观点、道德规范,对其成员施加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影响,使他们形成符合一定社会、一定阶级所需要的思想道德的社会实践活动”,[2]不仅具有其鲜明的阶级性和政治导向性,还具有文化传播性。思想政治教育作为一种有计划、有目的的教育实践活动,作为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应该结合时代发展特点,顺应新形势,增强时代感,融入具有明确价值导向的内容作为教化素材。红色作为中国共产党人的底色,在历史洪流中变得越发闪耀。红色文化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在革命、建设和改革过程当中形成的红色资源和红色精神,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先进文化。在马克思主义思想的指导下,我国取得了巨大的成就,红色文化教育能够引导大学生坚定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深化对马克思主义的理解,从而在生活和学习中凝聚共识,坚定对中国共产党的认同。因此,思政教学改革应将红色文化所蕴含的政治理想、思想观念、爱国情怀、革命传统、道德追求等主流意识形态传递给青年大学生,既能有效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文化内涵和育人实效,又能引导青年学生自觉把个人理想追求同国家和民族的梦想统一起来。
  (二)传承红色文化的必然要求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强调,文化自信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发展中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3]我国拥有着几千年的悠久历史和传统文化,是我们文化自信的底气,而红色文化正是依托优秀传统文化为精神根基,融入了共产党人在革命、建设和改革当中所创造的精神传统,成为了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一部分。红色文化具有鲜明的中国特色和时代特征,其内涵也与时俱进不断丰富发展,是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相结合的产物,具有鲜明的政治性、时代性和人民性。例如,雷锋精神、振超精神、背篼精神、当代愚公精神、抗震救灾精神、抗疫精神等所体现的爱国情怀、忧国忧民、为民服务、不怕困难、艰苦奋斗、永不退缩等崇高精神都是具有中国特色的红色文化,这些精神创新了红色文化的内涵,早已深深融入中华民族的精神血脉和文化基因,成为中华民族自强不息、奋勇向前的精神动力。
  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指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