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163版
重创新、轻创业:大学生创新创业教学与实践路径探索
其他理论课程老师转过来的。有的既没有受过职业指导,也非应用型专业出身,没有业界训练经验,创业创新经验更加无从谈起。[4]虽然很多学校都进行了校企合作,引入企业专家来校负责创业创新课程教学或创业项目指导,但由于时间与精力的问题,也仅仅只能做一些关键性工作或者象征性工作。[5]
  高校在创新创业课程开设与实践平台搭建方面也有诸多不足,提供给学生的创业创新训练项目质量低、数量少,从而也会导致学生创业创新的积极性不高,创业创新能力不足的问题出现。同时,由于大学生创业创新训练在国内起步较晚,高校对其重视程度不够,所以在经费支持上也十分有限。
  重创新、轻创业教学与实践路径
  在校期间的创业创新活动实践是有前提的,基于一定原则的,而不能盲动。总体而言,应该是重创新,轻创业。在完善教学模式和训练体系的基础上,立足基础课程和专业课程的学习,进行一些必要的、合理的创新训练和实践,避免鼓励大学生盲目冲动的创业活动。
  (一)立足专业进行创新训练和有限的创业实践
  干任何事情都是有标准的,专业性也不例外,要尊重专业,也要敬畏专业,因而进行专业创新与创业实践也一定要依托专业来进行。在实践过程中加强对理论知识、业务技能、项目执行的掌握和理解。坚持以行业需求为导向来开拓创业创新实践,可以起到与专业教育融合、促进专业发展等作用,提升专业教育中创新创业实践层次与能力。创新创业实践教育与专业教育是互相促进、互相融合的关系,创新创业实践教育不是专业实习的拓展与延伸,更不是脱离专业的低层次的创业实践。
  (二)加强平台建设和师资培训,创新和完善训练模式
  当下的创新创业教学师资不足,“双创型”导师浮于形式是不争的事实。[6]一方面,加强优质师资的引进和培养,即对于创业创新教师可以适当降低学历要求,更加注重实践能力。另一方面,要加强创业创新专职教师培养,而不是从理论课教师转型。与企业紧密而实质性合作,支持创业创新课程教师去企业实质性参与和学习三个月甚至半年,对一些实训流程有一个较为完整的体验,邀请业界骨干来学校参与指导实训,不一定限于讲座和一些作业辅导,最好能按流程系统指导训练,并给予企业人员一定的待遇支持。只有这样,才能有真正意义上的训练效果。
  (三)立足大创项目申报和“互联网+”大赛进行学生创业创新的训练
  组建具有专业互补性的创业团队是适应新形势的需要,团队成员不仅要有先进的技术管理人才,同时还要有财务营销等方面的人才。因而鼓励学生在“互联网+”时代背景下,跨专业、跨院系组建创业团队,充分发挥个人的特长和专业知识。从学生阶段就培养学生的团队意识和团队协作技巧,无疑对以后走上社会有很好的作用。建议在大创项目立项的时候要着重考察团队的协作性与项目的价值性、可行性审查,鼓励学生多探索,做好过程管理,对于项目的结题成果进行全面评估,而不能仅限于论文发表或调研报告的形式,以真正训练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创业探索能力。同时,需要加强引导和指导,使学生提高认识,端正态度,全力以赴完成作品的策划、设计和论证,学校与老师层面也应尽量提供帮助和加强指导。
  总而言之,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政策指引下,因地制宜、因时制宜地开展大学生创业创新的课程教学与实践训练是必要的,有价值的。但同时一定要冷静分析、客观应对,加强在校大学生创新训练的指导与支持,协调专业学习、素养提升与创新训练的关系,而不能一刀切地鼓励创业实践,协调好创新训练与创业实践的关系,使大学生创业创新课程开设发挥其应有的正向作用。
  参考文献
  [1]胡宁、高永贵、孙静、刘鹏:《“双创视域下”高校社团促进大学生就业能力研究》,载《当代经济》,2019(11):137-139页。
  [2]李国虎:《高校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的现状分析和对策研究》,载《当代职业教育》,2013(11):94-96页。
  [3]李永华主编:《创业基础》,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3:7页。
  [4]许凯:《新时期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现状分析及对策研究》,载《决策论坛——管理科学与经营决策学术研讨会》,2016年。
  [5]杨春敏:《构建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体系的问题与对策研究》,载《教育现代化》,2018(11):81-82页。
  [6]陈春敏:《当代大学生创业创新现状与对策分析——基于在校大学生的视角》,载《北京青年研究》,2017(2):56-61页。
  作者简介
  仵军智 宝鸡文理学院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副教授,研究方向为广告教育理论与实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