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西加速构建“数字丝绸之路”重要节点枢纽的问题与对策建议
群建设,将带动产业上下游投资,有力促进地区数字经济跨越式发展,数字发展格局形成环广西态势。此外,2022年3月,科技部发布《“十四五”东西部科技合作实施方案》,东西部地区科技合作唯独缺少广西科技合作,而“科技入黔”中提出实施贵州数字创新结对合作,共建公共大数据国家重点实验室,深化“广东研发+贵州制造”合作模式,联合开展技术研发、成果转化,这将进一步强化粤黔的数字基础优势,广西数字经济发展面临被边缘化的风险。
(二)产业结构性短板突出,广西数字产业集群发展差距有扩大趋势
数字经济发展的落脚点在产业,要实现数字产业化和产业数字化的整体提升。从数字产业化来看,2020年,广西数字产业化规模850亿元,仅相当于地区生产总值的4%,②低于全国平均水平(7.8%)。此外,广西计算机通信和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电信广播电视和卫星传输服务、互联网和相关服务、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等数字核心产业规模偏小,占比偏低。如2020年,广西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营收为546亿元,③全国排第16位,而湖南(全国第14位)是广西的近2倍,辽宁(全国第13位)是广西的3.5倍,北京(全国第1位)更是广西的28.8倍。从产业数字化来看,广西产业数字化规模6400多亿元,相当于地区生产总值的28.8%左右,全国排名第17位,但工业数字化水平亟待提升,企业信息化主要集中在财务管理方面,涉及生产、销售等其他方面的数字化程度不高。根据《2023中国数字经济发展指数(DEDI)》,广西两化融合指数目前位于全国第三梯队,排在第26位。上述问题的根源在于数字产业活力不够和传统产业转型动力不足。目前,广西产业数字化距离形成规模型联动式的产业集群仍有较大距离,产业低端化碎片化独立化问题突出。现有电子信息等产业以加工制造等价值链低端为主,参与价值链高端环节的市场主体少,广西没有一家全国电子信息百强企业,仅有一家企业跻身“中国软件百强”,缺少一批创新能力强、拥有核心关键技术、能够引领全行业发展、具有国际竞争力的行业领军企业和特色企业。同时,传统产业转型动力不足,多年来传统产业形成的技术、工艺、产品和市场已趋于成熟,生产、管理思想易固化。而数字技术投入信息量大、投资专用性强、转换成本高、见效慢、试错成本高,更弱化了传统产业转型的动力。
(三)广西数字经济量低质弱,科技创新有效支撑不足,发达地区数字经济领域重大创新频发,倒逼态势明显
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是推动产业提质扩量增效的关键动能。广西数字经济规模总量不大,2020年,全国数字经济规模超过1万亿元的省市有13个,广西数字经济规模达7267亿元,排名全国第18位,相当于GDP的32.8%,低于全国平均水平(38.6%)近6个百分点。同时,广西数字经济行业创新能力较弱。一方面,行业创新能力弱、研发能力不足。从研发投入看,2020年,全区研究与试验发展(R&D)经费达到173.2亿元,增长3.7%,低于全国增速6.5个百分点;R&D经费投入强度为0.78%,低于全国平均水平(2.4%)。其中计算机、通信和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研发投入5.47亿元,R&D经费投入强度为0.46%,低于全国平均水平。从专利申请来看,广西数字专利申请量虽然在全国居于中游水平,但对比发达地区,差距明显。从产品来看,广西缺乏适合各行业的大数据产品和解决方案,现有智能制造解决方案、工业传感器、工业控制系统、关键工业软件等基本被外部企业垄断,高质量融合创新项目、关键技术、著名品牌和拳头产品极其缺乏。另一方面,广西缺乏数字领域的高水平研发平台。全国336家国家重点实验室中,广西仅有3家,国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仅有3家,新序列国家工程研究中心仅有2家,广西国家级研发平台基本集中在传统优势行业,而战略新兴产业、数字领域高水平平台较少,难以支撑广西数字经济的高质量发展。
(四)广西数字经济人才流失和培养储备不足,招智引才育才面临内外部“双重挤压”,亟待在体制机制上破题
人才是支撑发展的第一资源。受区情、环境等条件限制,当前广西数字企业人才总体数量较少、质量偏弱,专业技术人才缺口较大,高层次人才严重不足,引进区外人才又缺乏竞争力,数字经济发展面临人才供给不足与人才流失快速“双重挤压”。根据自治区大数据研究院大数据分析报告,2021年1-11月,广西数字经济相关企业从业人员本科及以上学历占比为30.6%。其中,仅占全国从业人员本科及以上学历的0.5%,低于广东(17.9%)、江苏(16.4%)、浙江(11.5%),整体来看,高学历人才较为缺乏。同时,广西数字人才流失严重,广西数字经济相关专业的毕业生主要流向广东及沿海地带。更需关注的是,就业于本地的相关专业毕业生,也仅将广西企业作为“回炉”培训的跳板,工作两至三年,掌握一定行业技术后再流向外省。上述问题根源在于与广东、浙江等发达地区相比,广西在数字经济人才薪酬待遇、创业环境、政策扶持、生活配套等方面有较大差距。分行业门类看,2022年广西中层及以上管
(二)产业结构性短板突出,广西数字产业集群发展差距有扩大趋势
数字经济发展的落脚点在产业,要实现数字产业化和产业数字化的整体提升。从数字产业化来看,2020年,广西数字产业化规模850亿元,仅相当于地区生产总值的4%,②低于全国平均水平(7.8%)。此外,广西计算机通信和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电信广播电视和卫星传输服务、互联网和相关服务、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等数字核心产业规模偏小,占比偏低。如2020年,广西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营收为546亿元,③全国排第16位,而湖南(全国第14位)是广西的近2倍,辽宁(全国第13位)是广西的3.5倍,北京(全国第1位)更是广西的28.8倍。从产业数字化来看,广西产业数字化规模6400多亿元,相当于地区生产总值的28.8%左右,全国排名第17位,但工业数字化水平亟待提升,企业信息化主要集中在财务管理方面,涉及生产、销售等其他方面的数字化程度不高。根据《2023中国数字经济发展指数(DEDI)》,广西两化融合指数目前位于全国第三梯队,排在第26位。上述问题的根源在于数字产业活力不够和传统产业转型动力不足。目前,广西产业数字化距离形成规模型联动式的产业集群仍有较大距离,产业低端化碎片化独立化问题突出。现有电子信息等产业以加工制造等价值链低端为主,参与价值链高端环节的市场主体少,广西没有一家全国电子信息百强企业,仅有一家企业跻身“中国软件百强”,缺少一批创新能力强、拥有核心关键技术、能够引领全行业发展、具有国际竞争力的行业领军企业和特色企业。同时,传统产业转型动力不足,多年来传统产业形成的技术、工艺、产品和市场已趋于成熟,生产、管理思想易固化。而数字技术投入信息量大、投资专用性强、转换成本高、见效慢、试错成本高,更弱化了传统产业转型的动力。
(三)广西数字经济量低质弱,科技创新有效支撑不足,发达地区数字经济领域重大创新频发,倒逼态势明显
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是推动产业提质扩量增效的关键动能。广西数字经济规模总量不大,2020年,全国数字经济规模超过1万亿元的省市有13个,广西数字经济规模达7267亿元,排名全国第18位,相当于GDP的32.8%,低于全国平均水平(38.6%)近6个百分点。同时,广西数字经济行业创新能力较弱。一方面,行业创新能力弱、研发能力不足。从研发投入看,2020年,全区研究与试验发展(R&D)经费达到173.2亿元,增长3.7%,低于全国增速6.5个百分点;R&D经费投入强度为0.78%,低于全国平均水平(2.4%)。其中计算机、通信和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研发投入5.47亿元,R&D经费投入强度为0.46%,低于全国平均水平。从专利申请来看,广西数字专利申请量虽然在全国居于中游水平,但对比发达地区,差距明显。从产品来看,广西缺乏适合各行业的大数据产品和解决方案,现有智能制造解决方案、工业传感器、工业控制系统、关键工业软件等基本被外部企业垄断,高质量融合创新项目、关键技术、著名品牌和拳头产品极其缺乏。另一方面,广西缺乏数字领域的高水平研发平台。全国336家国家重点实验室中,广西仅有3家,国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仅有3家,新序列国家工程研究中心仅有2家,广西国家级研发平台基本集中在传统优势行业,而战略新兴产业、数字领域高水平平台较少,难以支撑广西数字经济的高质量发展。
(四)广西数字经济人才流失和培养储备不足,招智引才育才面临内外部“双重挤压”,亟待在体制机制上破题
人才是支撑发展的第一资源。受区情、环境等条件限制,当前广西数字企业人才总体数量较少、质量偏弱,专业技术人才缺口较大,高层次人才严重不足,引进区外人才又缺乏竞争力,数字经济发展面临人才供给不足与人才流失快速“双重挤压”。根据自治区大数据研究院大数据分析报告,2021年1-11月,广西数字经济相关企业从业人员本科及以上学历占比为30.6%。其中,仅占全国从业人员本科及以上学历的0.5%,低于广东(17.9%)、江苏(16.4%)、浙江(11.5%),整体来看,高学历人才较为缺乏。同时,广西数字人才流失严重,广西数字经济相关专业的毕业生主要流向广东及沿海地带。更需关注的是,就业于本地的相关专业毕业生,也仅将广西企业作为“回炉”培训的跳板,工作两至三年,掌握一定行业技术后再流向外省。上述问题根源在于与广东、浙江等发达地区相比,广西在数字经济人才薪酬待遇、创业环境、政策扶持、生活配套等方面有较大差距。分行业门类看,2022年广西中层及以上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