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120版
论陕北红色民歌与时代契合的革命性
娃娃》是这一惨状的真实记录。
  灾情引发社会矛盾极其尖锐的时期,也正值陕北革命根据地初始开创阶段。1928年3月,陕西省委第五次全体会议要求在农村开展“反国民党的直接抗粮、抗税、抗捐、抗租、抗债的行动”。[2]1928年4月,中共陕北特委成立,共产党人顺应形势,利用灾荒激化的社会矛盾和引发的社会动荡,积极帮助群众自救的同时,揭露引发阶级矛盾的社会根源,宣传共产党的思想主张,领导群众开展斗争。在共产党人领导灾民“吃大户”“分粮”“抗税”“交农”等反抗斗争中,革命思想也得到进一步传播。这一时期就有陕北民歌传唱:“民国十七年遍地遭荒年,穷百姓没饭吃叫苦连天。国民党狗县长不救灾和难……共产党刘志丹出头露面,他领上穷苦人闹了共产。”[3]这首五段歌词的陕北信天游《三道川》用写实的修辞手法,反映了1929年红石峡会议后不久,刘志丹根据会议精神回保安做民团工作,领导群众进行革命斗争的事迹,歌曲在传唱中传播革命思想,激发民众觉醒。
  彰显革命斗志,谱写时代精神
  从陕北闹红开展土地革命、建立革命根据地,到中央红军到陕北渡河东征、扩大抗日力量和主力红军;从抗日战争的保家卫国、彰显民族精神,到解放战争保卫陕甘宁边区的战略防御与战略反攻,陕北红色民歌与时俱进地彰显了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革命军队和革命人民的顽强斗志和必胜信念。
  1、武装斗争,建立革命根据地
  革命根据地不是凭空得来的,而是革命先辈们用枪杆子打出来的。谢子长、刘志丹等革命家领导陕北人民开展土地革命、建立革命根据地的过程,也是革命武装斗争的过程。每一次武装斗争都会在陕北大地上引起强烈震撼,在人民群众中引起极大反响。陕北人民依据史实,自发地编唱了《打南沟岔》《打宋家坪》《打甘谷驿》《打油坊头》《打慕家塬》《打尚家塬》《打马蹄沟》《打寺儿畔》《打开清涧城》《打开米脂城》《打艾团长》《打县长》《打延长》《打石湾》《打横山》等众多以“打”字开头的革命斗争歌。这些具有纪实性的革命民歌用传统民歌的曲调、民间淳朴的语言、口耳相传的方式,在传播红色革命故事的过程中,成为激励人们投身革命事业的外在动力。
  2、渡河东征,扩大抗日力量
  瓦窑堡会议后,根据政治宣传、部队给养、扩大抗日力量等方面的需要,1936年1月,中共中央政治局会议决定组织抗日先锋军渡河东征,陕北歌谣“我唱歌来东征歌,红军已经过黄河。黄河东岸山西省,打下山西打日本”,[3]歌曲描述了红军东征明确的目标和高涨的士气。东征红军总部宣传部长陆定一在山西石楼城下,用传统陕北民歌曲调填词创作“密云遮星光,万山乱纵横,黄河上,渡过民族英雄们,摩拳擦掌志气高……”[3]这首气势豪迈、铿锵有力、充满革命英雄主义的《红军东征歌》(又名《东渡黄河歌》),伴随着东征红军前进的步伐,书写了红军东征的史诗。
  3、保家卫国,彰显民族精神
  1937年七七事变的爆发,使得中华民族深陷危难境地,陕北红色民歌与时俱进地发起了抗战总动员:“抗日战争开始了(呀),全国青年们!紧急动员起来了(呀),参加革命战争。有枪赶快背起枪(呀),刀矛一起来!加强军事训练好(呀),准备上前线……”[3]在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旗帜下,1937年12月,米脂文人高敏夫在传统陕北民歌的曲调上填词:“全国动刀兵,一起来出征,你看那大旗飘扬多威风,这彪人马哪里来,西北陕甘宁……”[4]这首《献给八路军出征将士》,以写实的修辞手法、铿锵有力的旋律节奏、壮怀激烈的词句,展示保家卫国的革命力量。这一时期,无数陕北红色民歌唱红了黄土高原,唱响了抗日战争的最前线,彰显保家卫国的革命精神与民族气节,其中《保卫黄河》以其鲜明的时代性和思想性成为抗战歌曲的经典。
  4、解放战争,保卫陕甘宁
  抗战胜利后,根据“向北发展、向南防御”的战略部署,专业的文艺工作者陆续离开延安开赴其它战场。这一时期,坚守在陕甘宁边区战线上的陕北人民自发编唱了许多革命斗争歌。“新春正月正,毛主席领大兵,胡宗南进延安,吃了一惊。二月龙抬头,保卫宜川城,瓦子街打刘戡,消灭干净。三月清明天,保卫洛川县,洛川敌军放弃了,人民欢迎。四月四月八,王世泰转回还,壶梯山打一仗,消灭敌人……”[5]这首包含十二段歌词的《大反攻》,采用排列铺陈的修辞方法,提纲挈领般地记叙了保卫陕甘宁边区的战斗,鼓舞了士气。“八路军(来)不怕难,赤脚片子打裹缠,一天两顿小米饭,坚决消灭胡宗南”,[5]歌曲用传统民歌的曲调、质朴的方言、极简的歌词,表达了陕北人民保卫陕甘宁边区的坚定信念和必胜决心。
  宣传教育引导,壮大革命力量
  革命斗争是群众的斗争,只有动员群众参与、依靠群众力量,才能取得革命斗争的胜利,因而,思想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