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143版
大学生中国革命精神培养路径研究
命精神不是很熟悉,比如老区精神、吕梁精神、大别山精神、苏区精神、沂蒙精神等。此外,部分学生认为有些革命精神不符合时代的发展,在当下已经过时,这些学生只看到表层,并没有把握革命精神的精髓和实质性内涵。
  2、对国家和革命精神表示认同,却经常对社会中的落后现实感到困惑和不满
  革命精神是凝聚和激励大学生不断前进、努力进取的精神食粮,但是在西方思想文化的冲击下,大学生对民族文化和革命精神的认知开始动摇,他们中有一部分对社会中不断出现甚至是越来越激化的社会问题和社会的不公平现象感到困惑和不满,对现行的制度和政策产生怀疑,对革命精神传承和弘扬的实际效果表示质疑。
  3、知行不一,认识与实践相脱节
  在我国,大学生从小就接受爱国主义教育和民族精神教育,熟知“以天下为己任”“天下兴亡,匹夫有责”“先人后己”,但落实到实践中,真正需要做出奉献和牺牲自我利益的时候就会退缩,甚至有的大学生只注重个人得失而不顾国家利益,将忧国忧民视为杞人忧天,缺乏民族使命感和社会责任感,没有奉献精神。这种只会耍“嘴皮子功夫”,没有实干精神,只想当“裁判员”而不想当“运动员”的行为在大学生群体中不是偶发现象。
  培养大学生中国革命精神的路径
  当前,加强青年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主要目的和重要内容之一,就是要大力弘扬和培养大学生的中国革命精神。高校要在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工作中突出抓好对中国革命精神的传承和弘扬,并把学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提升到一个新的水平,使广大青年大学生们呈现出焕然一新、积极向上的革命精神面貌。
  1、在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中融入革命精神教育
  思政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是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重要途径,是推进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事关社会主义办学方向,因此将中国革命精神的教育融入到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中,既体现了社会主义大学的本质要求,又在弘扬和培养大学生的革命精神方面起到了不可替代的作用。
  目前,我国高等院校的思想政治理论课中除了新开设的《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这门课程外,还开设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中国近现代史纲要》《形势与政策》《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等课程,这些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材蕴含着对中国革命精神继承和发展的深刻内涵。例如,毛泽东思想作为产生于国家衰弱、民族危亡时期的理论体系,对爱国主义、自强不息、艰苦奋斗等革命精神赋予了新的意义,成为中华民族争取民族独立和解放的强大精神武器。又比如,一部中国近现代史就是中华民族的血泪史和奋斗史,也是中国发展的“清醒剂”。在近代中国人民遭受前所未有的屈辱,国家一步步沉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面对任人宰割的悲惨状况,一部中华民族抗争史由之而起,而中国革命精神则在这一不断追求真理、自强不息的探索历程中发扬光大。从这一意义上来说,中国近现代史本身就是一部进行中国革命精神教育的生动教材。因此,在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中,教师要充分挖掘理论教材中的革命精神,加强对青年大学生革命精神的教育,增强大学生的民族自尊心、自信心。
  2、在第二课堂中融入中国革命精神教育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要因事而化、因时而进、因势而新,第二课堂是第一课堂的延伸,思政课不能仅限于课堂上讲,更要推动学生深入第二课堂。第二课堂区别于第一课堂,以学生为主体,突破了传统的灌输式的教学方式,主要以社会实践、社团活动、志愿活动等形式开展教学。“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这种体验式、感悟式的教学方式更好地培养了学生自主学习、自主探索的能力。
  目前,我国高校第二课堂教学已经形成了比较稳定的形式和内容,并且有了一定的经验。我们可以在第二课堂中将思想政治教育与中国革命精神教育相结合,把弘扬和培养大学生的革命精神作为第二课堂的教育目的,有计划、有组织、有保障地展开社会实践、志愿活动等,使大学生将自己在思想政治理论课堂中学到的理论知识运用到实际活动中,使广大青年大学生做到知行统一,从身边具体事情做起,培养革命精神和高尚情操。
  一是开展红色文化社会实践。红色资源遍布祖国各地,每个事件、每位英雄都代表着中国革命走过的光辉历程,挖掘红色资源,组织开展体验式、沉浸式的社会实践活动,组织开展追寻红色足迹、体验红军生活、参观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等,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地位,真正让红色文化深入学生内心、使红色精神根植于学生血液,真正做到红色文化“入脑入心入行”,实现红色文化的价值引领作用。
  二是将革命元素融入学科竞赛、科研项目中,挖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