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144版
大学生中国革命精神培养路径研究
    在第二课堂中将思想政治教育与中国革命精神教育相结合,把弘扬和培养大学生的革命精神作为第二课堂的教育目的。

两者的结合点。在充分了解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互联网+大赛、挑战杯、各类科研项目专业知识的背景下,从国家层面、社会层面、微观层面挖掘其与党和国家大政方针的结合点、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结合点,将中国革命精神渗透到整个比赛过程或者项目申报各个环节,实现“专业能力提升”与“价值引领”有机统一,把政治认同、中国革命精神、历史使命、家国情怀渗入其中,实现润物无声的效果,提高思政工作的针对性。
  3、加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队伍建设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肩负着爱国主义精神和中国革命精神阐释的重任,是中国革命精神的传播者和宣讲者。思想政治理论课在弘扬和培育大学生革命精神中的作用的发挥,离不开广大思政课教师。但是从目前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的总体水平来看,还是存在理论水平不高、培训机会少、教学方式陈旧、对思政课作用认识不到位等问题。面对这些问题,我们必须要高度重视和加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队伍的建设。
  首先,在厚植情怀上下功夫。习近平总书记对思政课教师提出了政治要强、情怀要深、思维要新、视野要广、自律要严、人格要正的“六要”要求,其中情怀是指家国情怀、传道情怀、仁爱情怀。思政课教师只有心里装着祖国和人民,关注时代变迁和社会发展,才能有报国之心和报国之行,具体到工作中就是甘于寂寞,甘于清贫,心中始终装着学生,做好传道、授业、解惑工作,当好学生的引路人。
  其次,加大对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的培训力度,增加校内、校外老师之间学习和交流的机会。经验需要在交流中相互借鉴,知识需要不断更新,这样才能适应不断变化的教学实际,尤其是年轻教师的经验少,可塑性强,更需要加强对他们的培训和深造。
  再次,在教学方式创新方面久久为功,借助VR、红色官微、音频视频等多重方式,不断创新教学平台、丰富教学内容、增强教学效果,使革命精神相关的教学资源进一步丰富和立体,让红色文化资源像盐一样融入学生的每一处细胞,通过激活学生内心深处的红色基因,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激发情感认同,汲取奋进力量。
  此外,思政课教师的师德建设也很重要。切实端正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问题,努力提高思想认识,增强使命感和责任感。在教师中同样要弘扬革命精神和加强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提高政治理论课教师学习的自觉性、积极性,形成爱岗敬业、教书育人、乐于奉献的良好风气。
  4、积极发挥网络在中国革命精神宣传中的优势
  学生在哪里,思想政治教育阵地就在哪里。随着网络逐渐占据大学生的学习、生活,网络已然成为大学生获取外界信息的主要渠道,互联网深刻塑造了青年,对于思政工作者来说,新媒体时代工作阵地和重心自然而然就从线下转到线上。当代青年是互联网的“原住民”,这就需要思政工作者到学生聚集的抖音、B站、知乎等网络平台上去,充分开发新媒体弘扬中国共产党革命精神的传播形式,实现传播效果的最大化和最优化,不断丰富高校学生思想教育的传播载体。
  依托数字技术和网络技术,扩宽新媒体传播中国共产党革命精神的平台,深度拓展传播领域,有效将大学生思想教育融入“数与网”的全媒体时代。只有用青年喜闻乐见的形式,才能够更大程度地抓住学生的话语热情,拉近与青年的心理距离,实现中国革命精神与青年学生同频共振,不断增强主流意识形态话语的认同度和说服力。
  参考文献
  [1]《中国共产党历史与经验》,北京:中共党史出版社,2016。
  [2]李文海:《延安精神的时代价值》,载《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03(6):6-10页。
  [3]张晓慧:《西柏坡精神研究》,河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9。
  [4]熊夏:《革命文化的当代思想政治教育价值研究》,华东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9。
  作者简介
  白 艳 陕西学前师范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党委副书记、副教授,研究方向为思想政治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