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145版
立德树人框架下大学生综合素质提升路径
陈艳华
    进入社会主义新时代,立德树人的时代内涵要从认识维度与实践维度进行提炼转化。

◎浙江省教育厅科研项目“立德树人框架下大学生素质提升路径研究”研究成果(项目编号:Y202045424)
◎浙江省高等教育学会2022年度高等教育研究课题“课程思政与思政课程融合协同机制研究”阶段性研究成果(项目编号:KT2022371)
  立德树人是高等教育的根本任务,在其框架下,高校必须坚定社会主义办学方向,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从德智体美劳教育改革、课程教学内容和方式变革、三全育人方式革新入手,加强课程思政与思政课程的融合协同,加强专业知识和应用技能的系统传授,加强体育课程和身体素质训练的科学实施,加强美育课程和美育浸润的创新突破,加强劳动教育和劳动价值的重构塑造,加强创新意识和创业能力的专业涵育,加强心理健康和校园文化的氛围营,从而提升大学生综合素质。

  高等教育的根本任务是立德树人。高校必须依据党的教育方针,结合党和国家事业发展的需要,根据教育教学规律和大学生的身心特点,注重针对性、创新性和实效性地精准施策,不断提升大学生的综合素质,[1]培养具有家国情怀,综合能力强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立德树人思想的形成、内涵及现实指导意义
  立德树人思想的形成具有深厚的历史积淀。传统教育思想强调德才并重,自“德”形成开始,“为人立德”“以德育人”的思想观念得到不断发展,经过不同历史时期的丰富与发展,各时期均发挥着服务国家政治、维护社会秩序、促进个人成长等功能。从本质上看,立德树人实际上是教育永恒的使命与责任,因国家、社会、时代的特点以及需求的不同形成不同的表达。[2]
  进入社会主义新时代,立德树人的时代内涵要从认识维度与实践维度进行提炼转化。[3]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立德树人的重要论述是在不断总结经验的基础上,立足于现实国情,综合把握世界发展大势的基础上提出的,符合人民群众对于立德树人的时代诉求。[4]立德树人赋予教育以灵魂,使其成为一种充满人性的、理想的、有温度的特殊人类实践活动,明确表达了教育追求和价值目标,[5]对高等教育教学实践具有重要指导意义。
  立德树人要求下大学生素质的内涵及其本质特征
  《词海》中“素质”一词的定义为:1、人的生理上的原来的特点。2、事物本来的性质。3、完成某种活动所必需的基本条件。在高等教育领域,素质应是第三个定义——大学生的素质就是大学生从事社会实践活动所具备的能力。按照高校立德树人培养人才要求,可将其内涵定义为:大学生自身所具有的较为稳定的、内在的、基本的品质,是大学生先天自然性与后天社会性的一系列基本特点与品质的综合,在先天基础上可以通过后天的教育、熏陶以及自我觉醒而不断提升。
  新时代背景下,有研究者认为,素质是人们在认识世界、改造世界、完善自我的生命进程中所表现出来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