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工作参与“一站式”学生社区的路径探索
监管,无法完全胜任更多结构化的育人工作要求。
(三)治理对象
“一站式”学生社区的治理对象是高校学生。在治理对象层面,建设“一站式”学生社区面临的困境主要体现在以下三方面。
第一,学生间的互动与交流较少。在思想观念和精神情感方面,当代学生表现出“为自己而活”的个体化特征,[8]相较于参与社团和学校活动等,学生更倾向于选择不受他人打扰,独自生活与学习,这导致学生间交流与互动的变相减少,甚至会因缺乏沟通而产生误会与引发矛盾。治理主体间关系的淡漠与疏离,使得学生社区越来越符合“陌生人社会”的特征,而这并不利于“一站式”学生社区的建设。
第二,学生的社区归属感与认同感低。由于高校作为“学生社区”的概念推广程度不高,社区文化尚未形成,社区“情感共同体”尚未建设,因而学生更倾向于将学校内各设施视作分别满足生活与学习需求的碎片化功能性场域,如将宿舍视为放松的休闲场所,将教室视为上课的教学场所,未能将“学生社区”视作一个整体。学生在情感上未能充分获得对于社区的认同感与归属感,进而导致其自治意识淡薄,自我监督、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服务程度较低,[9]缺乏主人翁意识,较少主动参与到社区公共事务当中去。
第三,学生的个性化需求增多。随着时代的发展,在社会环境、家庭教育及学校教育的影响下,学生的思想及行为都呈现多元化及个性化的特点,这也意味着学生在心理方面、家庭方面、社会交往方面的需求更具个性化及多元化,而目前高校教育与管理学生的理念与措施并不能适应学生的发展需求。
社会工作参与建设“一站式”学生社区的路径
社会工作与“一站式”学生社区建设有天然的契合性,社会工作者是建设“一站式”学生社区的主体之一,社区工作方法能有效推动学生社区建设,学校社会工作则可以帮助达成“一站式”学生社区建设的育人目标。
(一)治理空间
1、建设嵌入式功能集聚的社区物理空间,优化社区公共空间功能
嵌入式的社区物理空间是指功能空间嵌入学生社区内部,使得学生能够实现足不出户便能在社区内部满足自身在日常生活中的绝大部分需求。现今,许多高校内部已经拥有了多样性的空间功能,生活超市、打印店、车辆充电亭、快递站、图书室、社团组织、运动场、兴趣社团等高校设置,为学生的生活和学习提供了便捷的途径。高校作为一个“缩小版”的社区,还具备许多潜在的功能空间值得挖掘,比如,设置寝室自习室,让学生利用起在宿舍的碎片化时间;设立校园图书角、师生交流区、党团活动小组等促进学生的学习交流;建设小型商业街,引入小吃店、理发店、饮品店等满足学生日常消费需求。建设聚集性的高校功能空间,既可以满足学生的生活交往和日常娱乐需求,也可以有效维持高校社区功能正常运转。
2、提高网格化治理水平
建立网格治理制度,设置多级网格员,形成纵向网格化治理模式。如以院级领导为一级网格员,学院辅导员为二级网格员,学生代表为三、四级网格员,形成楼长-辅导员-楼层长-舍长这类纵向管理模式。
在这种网格化治理模式中,各级网格员应协同社会工作者充分了解学生在学校生活中遇到的问题和困难,分析学生需求,社工发挥专业优势,以学生需求为导向,设计开展以学生为主体的学校社区活动,发挥学生自主能力,挖掘学生群体的潜在资源,协助学生解决问题,从而形成学生主体间的横向连接,提高横向网格化治理水平。
3、建立网络社区
网络社区是一个线上的虚拟的社区,通过网络平台,打破物理空间限制,学生在网上参与各项活动与学习,打卡签到、资料共享、视频会议、文件处理、信息收集等,通过这种创新互动方式,可以有效节省办事时间和精力。同时,在网络社区中嵌入学生事务网上处理平台,直接通过网络信息传输进行信息填补、材料审核、盖章签字等,既可以减少学生及老师的办事时间,同时还可以提高办事效率。
(二)治理主体
1、开展教育小组,学习管理经验
高校社区中各个治理主体职责交叉重叠,对学生缺乏全方位综合性的了解,在处理学生事务时责任不明。针对此类现象,学校社会工作者在校开展教育小组,将各管理主体人物召集起来,邀请专业人士和有丰富经验的高校管理人员定期传授经验。高校管理主体在小组中定期反馈,探讨问题。通过定期学习和定期反馈的方式来互动学习,将学习到的新方法运用到实际当中,促进各管理部门打破壁垒,形成育人合力。
2、开展支持小组,加强联动
高校各个管理部门和治理主体有着共同的目标,即维持高校秩序运转,促进高校实现育人目标。学校社会
(三)治理对象
“一站式”学生社区的治理对象是高校学生。在治理对象层面,建设“一站式”学生社区面临的困境主要体现在以下三方面。
第一,学生间的互动与交流较少。在思想观念和精神情感方面,当代学生表现出“为自己而活”的个体化特征,[8]相较于参与社团和学校活动等,学生更倾向于选择不受他人打扰,独自生活与学习,这导致学生间交流与互动的变相减少,甚至会因缺乏沟通而产生误会与引发矛盾。治理主体间关系的淡漠与疏离,使得学生社区越来越符合“陌生人社会”的特征,而这并不利于“一站式”学生社区的建设。
第二,学生的社区归属感与认同感低。由于高校作为“学生社区”的概念推广程度不高,社区文化尚未形成,社区“情感共同体”尚未建设,因而学生更倾向于将学校内各设施视作分别满足生活与学习需求的碎片化功能性场域,如将宿舍视为放松的休闲场所,将教室视为上课的教学场所,未能将“学生社区”视作一个整体。学生在情感上未能充分获得对于社区的认同感与归属感,进而导致其自治意识淡薄,自我监督、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服务程度较低,[9]缺乏主人翁意识,较少主动参与到社区公共事务当中去。
第三,学生的个性化需求增多。随着时代的发展,在社会环境、家庭教育及学校教育的影响下,学生的思想及行为都呈现多元化及个性化的特点,这也意味着学生在心理方面、家庭方面、社会交往方面的需求更具个性化及多元化,而目前高校教育与管理学生的理念与措施并不能适应学生的发展需求。
社会工作参与建设“一站式”学生社区的路径
社会工作与“一站式”学生社区建设有天然的契合性,社会工作者是建设“一站式”学生社区的主体之一,社区工作方法能有效推动学生社区建设,学校社会工作则可以帮助达成“一站式”学生社区建设的育人目标。
(一)治理空间
1、建设嵌入式功能集聚的社区物理空间,优化社区公共空间功能
嵌入式的社区物理空间是指功能空间嵌入学生社区内部,使得学生能够实现足不出户便能在社区内部满足自身在日常生活中的绝大部分需求。现今,许多高校内部已经拥有了多样性的空间功能,生活超市、打印店、车辆充电亭、快递站、图书室、社团组织、运动场、兴趣社团等高校设置,为学生的生活和学习提供了便捷的途径。高校作为一个“缩小版”的社区,还具备许多潜在的功能空间值得挖掘,比如,设置寝室自习室,让学生利用起在宿舍的碎片化时间;设立校园图书角、师生交流区、党团活动小组等促进学生的学习交流;建设小型商业街,引入小吃店、理发店、饮品店等满足学生日常消费需求。建设聚集性的高校功能空间,既可以满足学生的生活交往和日常娱乐需求,也可以有效维持高校社区功能正常运转。
2、提高网格化治理水平
建立网格治理制度,设置多级网格员,形成纵向网格化治理模式。如以院级领导为一级网格员,学院辅导员为二级网格员,学生代表为三、四级网格员,形成楼长-辅导员-楼层长-舍长这类纵向管理模式。
在这种网格化治理模式中,各级网格员应协同社会工作者充分了解学生在学校生活中遇到的问题和困难,分析学生需求,社工发挥专业优势,以学生需求为导向,设计开展以学生为主体的学校社区活动,发挥学生自主能力,挖掘学生群体的潜在资源,协助学生解决问题,从而形成学生主体间的横向连接,提高横向网格化治理水平。
3、建立网络社区
网络社区是一个线上的虚拟的社区,通过网络平台,打破物理空间限制,学生在网上参与各项活动与学习,打卡签到、资料共享、视频会议、文件处理、信息收集等,通过这种创新互动方式,可以有效节省办事时间和精力。同时,在网络社区中嵌入学生事务网上处理平台,直接通过网络信息传输进行信息填补、材料审核、盖章签字等,既可以减少学生及老师的办事时间,同时还可以提高办事效率。
(二)治理主体
1、开展教育小组,学习管理经验
高校社区中各个治理主体职责交叉重叠,对学生缺乏全方位综合性的了解,在处理学生事务时责任不明。针对此类现象,学校社会工作者在校开展教育小组,将各管理主体人物召集起来,邀请专业人士和有丰富经验的高校管理人员定期传授经验。高校管理主体在小组中定期反馈,探讨问题。通过定期学习和定期反馈的方式来互动学习,将学习到的新方法运用到实际当中,促进各管理部门打破壁垒,形成育人合力。
2、开展支持小组,加强联动
高校各个管理部门和治理主体有着共同的目标,即维持高校秩序运转,促进高校实现育人目标。学校社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