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023版
茶祥子:让西路边茶走向世界
    茶祥子恢复的西部边茶大土司黑茶

饮用,人人顿觉神清气爽,种种不适一扫而光。经过短暂休整后,继续前行。
  大队人马依仗茶饼的劲道,终于来到了吐蕃,更把这种神奇的茶饼作为礼物,赠送给吐蕃上层人士和僧侣。从此藏族和茶就像鱼儿和水再也离不开了。
  那个“茶”,就是西路边茶。
  后来,西路边茶从川西高原溯岷江而上通过茶马古道到达拉萨,然后翻越喜马拉雅山口,运往印度加尔各答,大量销往欧亚。当然,这些商贸古道还包括唐蕃古道和川藏古道。
  自唐以来,与蜀地相连的青藏高原和西北地区尚茶成风,而中原王朝战乱不断,需要大量的战马,于是各取所需的“茶马互市”兴起。蜀王王建当年就在汶川开了四个茶马贸易点,实行榷茶法(指茶叶专卖制度),由政府统购统销。从此这条从蜀地向西北的茶叶大迁徙之路,延续了上千年。这路就叫茶马古道,这茶就叫边茶——销往边远民族地区的茶。其中,销往涉藏地区的叫藏茶。
  最初的边茶是不经发酵的绿茶,由于路途遥远,主要靠人背马驮,行程历时数月,茶叶经常被淋湿了又晒干,反复多次,在马背上经微生物自然发酵,颜色变黑了,味道更醇香,人喝了更舒服。
  经一代代制茶人反复摸索,逐渐形成了经8次发酵,32道工序,并紧压成块成条,生产出了新边茶——黑茶。黑茶汤色红褐漂亮,香味浓郁,耐冲泡,好运输,易存放,且越陈越香,深受边疆人民喜爱。
  边疆的民族兄弟因常年以牛羊奶、肉为主食,很少吃到富含纤维素和维生素的青菜等,故有“腥肉之物,非茶不消;青稞之热,非茶不解”“宁可三日无饭,不可一日无茶”以及“一日无茶则滞,三日无茶则病”之说。用黑茶熬制成的奶茶,能够很好地祛痰化食、补充水分和维生素,是西部各族人民不可或缺的生活必需品。
  茶马互市的兴起改变了当地农业格局。由于西路边茶带来的丰厚利润,茶农的积极性高涨,茶园面积逐年扩大,茶叶成了映秀及周边地区最重要的经济作物。
  后来由于战乱、自然灾害等影响,汶川的西路边茶贸易渐渐淡出了市场,种茶的人越来越少了。当地人想喝茶,就在山上采点“荒荒茶”,简单炒制成土茶喝,西路边茶工艺就失传了。
  2011年,茶祥子代表雅安,带着自己的茶品到国际非遗节参展,遇到了阿坝州文化局领导巴桑。巴桑对他说:“我专门在州档案馆查阅过资料,汶川有悠久的边茶历史和传统,映秀山上还有很多老茶树和荒芜的茶园。诚邀你带着精湛的边茶手艺来汶川,来映秀非遗园,抢救失传的西路边茶,生产更环保、更安全、更健康的藏茶。”
  巴桑给茶祥子讲羌藏文化,还带他走进若尔盖大草原,拜访知名藏医扎西堪布。扎西堪布既是阿坝州若尔盖南派藏医非遗传承人,又掌握了西路边茶制茶技艺。他指导茶祥子怎样选茶,什么样的茶才适合当地人的需求。2012年,茶祥子正式扎根映秀,创建茶祥子非遗坊。
  对茶祥子有影响和启发的还有一位当年的知青,他把自己当知青时对西路边茶的制茶理念和技艺的研究毫无保留地传给了茶祥子。“他在知青岁月的经历和他听到的、感受到的劳动中总结的关于西路边茶的经验全都分享给我。这比农民的传说更重要,因为它会有痕迹、有系统、有线索。”
  藏人视茶为生命之饮、甘露之海,就是从西路边茶开始的。这让茶祥子非常的震撼。
  14世纪,一位藏人写了一本《汉藏史集》,其中专门有一章,详细介绍了茶的种类及其不同的疗效,将传入藏区的茶按生长地理环境、施肥种类、烘制方法等的差异分成十六种;对每种茶叶的特点、气味、颜色、口感、功用分别作了记载,其中对茶的作用做了分类:能治疗涎病、风病、血病、胆病、魔病;能去胆热、平寒热、去痴愚、解毒……这章题名《甘露之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