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融入共建“一带一路”的创新实践与展望
四川共建“一带一路”的未来展望
十年间,四川从多方面多层次开展“一带一路”的“五通”建设。“一带一路”以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为核心,以共商共建共享为基本原则,为中国和世界发展提供了最广泛的公共产品。[17]未来,四川应从政策、设施、贸易、资金、文化等五个方面着手,积极融入、全力共建“一带一路”。
(一)政策沟通:顶层设计促进开放与合作
政策沟通是“一带一路”建设的重要保障,是共商共建共享基本原则的重要体现。四川共建“一带一路”不仅需要明确自身的参与战略,建设相应合作机制,护航基础设施建设,也需要积极对接国家战略、国际伙伴关系等战略,提升对外开放与国际合作水平。
四川应积极落实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协定四川行动计划等自身参与战略,促进四川发展战略与“一带一路”沿线经济体发展议程对接。以“六廊六路多国多港”为载体,积极参与长江经济带、成渝双城经济圈、西部开发等国家战略,对接新亚欧大陆桥经济走廊、中蒙俄经济走廊、中国-中亚-西亚经济走廊和中巴经济走廊等,促进内部政策整合,加强内陆开放高地建设。
四川还应加强合作机制建设,以政策决策协调机制、国际对话机制、企业联动机制、市场流通机制和投融资机制等措施,加强与周边地区的联通互动,[18]促进四川多层次多领域多主体融入“一带一路”。通过功能分区和区域连接,以政策沟通护航“硬连接”建设,以政策先行支持具备相关条件的地方优先发展。目前,四川发布加快口岸三年行动计划,以口岸为政策载体,促进具有区位优势的成都铁路口岸、泸州和宜宾水运口岸建设,来提升川内城市开放水平。同时,根据不同口岸特征,实行通关政策分区,以功能为导向,推进天府机场等机场口岸进口,泸州口岸进口整车,广元国际铁路港木材进口等分类建设。加强政策支持力度,促进国内政策沟通,国外政策联动,进一步发挥成渝双城经济圈和长江经济带的比较优势,通过政策沟通加强与省际甚至国际连接能力建设,加强重点城市的国际性影响力和枢纽性连接力,促进区域性开放与合作。
(二)设施联通:软硬联通保障沟通与连接
四川设施联通建设分为软联通和硬联通两个方面,“软联通”指以政策、规则、标准的合作对接;“硬联通”是以“六廊六路多国多港”为框架的基础设施建设。
软联通方面,四川将发挥成渝双城经济圈的经济增长“第四极”作用,辐射省内“一带一路”沿线共同发展。促进国内外标准对接和服务对外出口,规范省内产业生产等标准以接轨国际贸易,以中国电信四川公司等跨国公司为载体促进四川通信等项目和运营经验出海。
硬联通方面,四川应加强现代综合交通运输体系建设,对接“六廊六路多国多港”体系,为川内贸易畅通和民心互通提供保障。成都作为链接东南亚至欧洲铁路的枢纽,将四川影响力进一步扩展国外。基础设施建设不仅有串联互通的功能,还有带动沿线城市发展的枢纽功能,四川应该加强“一带一路”硬件设施沿线的城市建设,提高城市的基础硬件,进一步发展川内多个城市的多级枢纽功能,以产业功能分区为主导,扩大城市发展的比较优势,促进四川形成基建引领,产业聚集,综合发展的产业集群。
(三)贸易畅通:经贸潜能激发合作与发展
贸易畅通是五通建设的重要支撑,以标准对接,通关畅通,自由贸易区网络建设等为发力点,促进贸易自由化和便利化,维护和促进多边贸易体制发展。
口岸建设方面,四川将扩展省内口岸功能,提升口岸能级,加快发展口岸经济,同时强化综合治理和合作联动。[19]四川将扩大5G、人工智能、区块链、智能审图、超痕量检测等先进技术以及相关查验设备,在各口岸通关流程中的应用范围,促进贸易快速流通,提高经济效益。同时进一步减少贸易摩擦,消除贸易壁垒,促进国际间贸易畅通。作为全国最大的清洁能源基地,四川和“一带一路”沿线经济体互补性高,其中的东盟是四川电子产品主要终端产品输出地。运用关税大幅减免政策机遇,推进RCEP西部中间品流通中心建设。
四川将以自贸区形成的区域性网络、产能合作等为载体,促进平台建设,加强自贸区建设。发展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和西部陆海新通道跨区域综合运营平台等,加快光子产业和清洁能源等优势产业的对外布局,建立并完善产业合作园区和自由贸易区等合作网络,探索进一步开放之路。同时,进一步发展跨境电子商务等新业态,加快企业对接和品牌培育,进一步打造四川名片。
(四)资金融通:投资互惠支撑经济共融与发展
资金融通是保障基础设施项目进展的重要支撑,也是地方经济发展的外在动力。基础设施建设具有周期长,投资大的特点,“一带一路”建设沿线涉及多个发展中经济体,存在经济发展不平衡,基础设施建设有限等问题。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和丝路基金,以及金砖国家新开发银行和上合组织等金融平台发挥引领作用。[20]
随着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协定生效,四川结合自身的重点产业,优化区域供应,加大对汽车及其关键零部
十年间,四川从多方面多层次开展“一带一路”的“五通”建设。“一带一路”以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为核心,以共商共建共享为基本原则,为中国和世界发展提供了最广泛的公共产品。[17]未来,四川应从政策、设施、贸易、资金、文化等五个方面着手,积极融入、全力共建“一带一路”。
(一)政策沟通:顶层设计促进开放与合作
政策沟通是“一带一路”建设的重要保障,是共商共建共享基本原则的重要体现。四川共建“一带一路”不仅需要明确自身的参与战略,建设相应合作机制,护航基础设施建设,也需要积极对接国家战略、国际伙伴关系等战略,提升对外开放与国际合作水平。
四川应积极落实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协定四川行动计划等自身参与战略,促进四川发展战略与“一带一路”沿线经济体发展议程对接。以“六廊六路多国多港”为载体,积极参与长江经济带、成渝双城经济圈、西部开发等国家战略,对接新亚欧大陆桥经济走廊、中蒙俄经济走廊、中国-中亚-西亚经济走廊和中巴经济走廊等,促进内部政策整合,加强内陆开放高地建设。
四川还应加强合作机制建设,以政策决策协调机制、国际对话机制、企业联动机制、市场流通机制和投融资机制等措施,加强与周边地区的联通互动,[18]促进四川多层次多领域多主体融入“一带一路”。通过功能分区和区域连接,以政策沟通护航“硬连接”建设,以政策先行支持具备相关条件的地方优先发展。目前,四川发布加快口岸三年行动计划,以口岸为政策载体,促进具有区位优势的成都铁路口岸、泸州和宜宾水运口岸建设,来提升川内城市开放水平。同时,根据不同口岸特征,实行通关政策分区,以功能为导向,推进天府机场等机场口岸进口,泸州口岸进口整车,广元国际铁路港木材进口等分类建设。加强政策支持力度,促进国内政策沟通,国外政策联动,进一步发挥成渝双城经济圈和长江经济带的比较优势,通过政策沟通加强与省际甚至国际连接能力建设,加强重点城市的国际性影响力和枢纽性连接力,促进区域性开放与合作。
(二)设施联通:软硬联通保障沟通与连接
四川设施联通建设分为软联通和硬联通两个方面,“软联通”指以政策、规则、标准的合作对接;“硬联通”是以“六廊六路多国多港”为框架的基础设施建设。
软联通方面,四川将发挥成渝双城经济圈的经济增长“第四极”作用,辐射省内“一带一路”沿线共同发展。促进国内外标准对接和服务对外出口,规范省内产业生产等标准以接轨国际贸易,以中国电信四川公司等跨国公司为载体促进四川通信等项目和运营经验出海。
硬联通方面,四川应加强现代综合交通运输体系建设,对接“六廊六路多国多港”体系,为川内贸易畅通和民心互通提供保障。成都作为链接东南亚至欧洲铁路的枢纽,将四川影响力进一步扩展国外。基础设施建设不仅有串联互通的功能,还有带动沿线城市发展的枢纽功能,四川应该加强“一带一路”硬件设施沿线的城市建设,提高城市的基础硬件,进一步发展川内多个城市的多级枢纽功能,以产业功能分区为主导,扩大城市发展的比较优势,促进四川形成基建引领,产业聚集,综合发展的产业集群。
(三)贸易畅通:经贸潜能激发合作与发展
贸易畅通是五通建设的重要支撑,以标准对接,通关畅通,自由贸易区网络建设等为发力点,促进贸易自由化和便利化,维护和促进多边贸易体制发展。
口岸建设方面,四川将扩展省内口岸功能,提升口岸能级,加快发展口岸经济,同时强化综合治理和合作联动。[19]四川将扩大5G、人工智能、区块链、智能审图、超痕量检测等先进技术以及相关查验设备,在各口岸通关流程中的应用范围,促进贸易快速流通,提高经济效益。同时进一步减少贸易摩擦,消除贸易壁垒,促进国际间贸易畅通。作为全国最大的清洁能源基地,四川和“一带一路”沿线经济体互补性高,其中的东盟是四川电子产品主要终端产品输出地。运用关税大幅减免政策机遇,推进RCEP西部中间品流通中心建设。
四川将以自贸区形成的区域性网络、产能合作等为载体,促进平台建设,加强自贸区建设。发展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和西部陆海新通道跨区域综合运营平台等,加快光子产业和清洁能源等优势产业的对外布局,建立并完善产业合作园区和自由贸易区等合作网络,探索进一步开放之路。同时,进一步发展跨境电子商务等新业态,加快企业对接和品牌培育,进一步打造四川名片。
(四)资金融通:投资互惠支撑经济共融与发展
资金融通是保障基础设施项目进展的重要支撑,也是地方经济发展的外在动力。基础设施建设具有周期长,投资大的特点,“一带一路”建设沿线涉及多个发展中经济体,存在经济发展不平衡,基础设施建设有限等问题。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和丝路基金,以及金砖国家新开发银行和上合组织等金融平台发挥引领作用。[20]
随着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协定生效,四川结合自身的重点产业,优化区域供应,加大对汽车及其关键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