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肃融入共建“一带一路”:成绩、不足与建议
思考与建议
2023年,“一带一路”建设将开启高质量建设的新十年,也面临与十年前截然不同的国内国际环境。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当前,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加速演进”,“世界之变、时代之变、历史之变正以前所未有的方式展开”,“我国发展进入战略机遇和风险挑战并存、不确定难预料因素增多的时期”。在此背景下,甘肃省更好融入共建“一带一路”面临更加严峻的形势,需要在巩固已有成果的同时,开拓思路、创新发展格局,为服务国家重大战略和甘肃经济社会发展做出更大贡献。
(一)巩固与发展外向型产业
一方面,甘肃省需要巩固已有的外向型产业。甘肃省在参与“一带一路”初期,出口额连续几年远超进口,特别是机电高新产品的出口占比较高,但近几年出口规模仅徘徊在百亿左右。究其原因,除了2018年开启的中美贸易战所带来的外部环境变化,甘肃省外向型产业的外迁也十分关键。甘肃省优质企业出走的数量不少,加之许多民企(华天科技、方大炭素、大禹节水)尽管总部仍在兰州,但公司业绩、重心已经转移到其他省份。一些国企甚至将总部搬迁至其他省份。因此,甘肃省未来更好融入“一带一路”建设需要巩固最重要的市场主体,在人才、土地、资金等方面加大给予优惠政策,遏制相关企业外流的现象,推动核心企业转型升级。另一方面,甘肃省需要发展新的产业方向。金川公司、酒钢公司、白银公司等是甘肃长期进出口的大盘,但进出口额受到大宗商品价格波动的影响。未来甘肃省想要维持或提升已有的进出口贸易规模,必须寻找并培育新的产业增长点,壮大产业基础。在当下国际秩序动荡变革期、国内经济下行压力加大时期,传统产业(石化、冶炼)想要创造新的增长点动力不足,承接东部制造业的产业转移也面临西部其他省份的激烈竞争。因此,甘肃省需要结合农业大省、风光资源、旅游文化、科学研究优势,在其他省份挖掘有限的方向,整合已有资源和国际需求,开拓新的国际市场。
(二)进一步改善营商环境
从指标上看,营商环境的构建一般包括企业准入、获得经营场所、公共服务连接、劳工、金融服务、纳税、争端解决、促进市场竞争、办理破产等十个方面。但营商环境往往也有更直观的判断方式,即是否能够正确地处理政府和企业/市场的关系,其核心是划定各自的权责界限。从这个角度来看,服务型政府的提出实际上要求地方政府更加积极履行自己的职责,正确处理好“无所作为”“无为而治”“粗暴干预”和“积极作为”之间的关系,最终促进市场资源配置更高效地流动。2023年火爆全国的淄博烧烤也是淄博市政府在权责范围之内,尊重市场主体,破除干扰市场活动的诸多要素的合理结果。因此,地方政府在构建营商环境过程中,需要作为规则的裁判员角色出现。今年,甘肃兰州相关部门定期展开对餐饮卫生条件的公开检查(相关平台展示)、文旅部门通过喜闻乐见的方式宣传甘肃(邀请著名企业家)、中山桥旅游景点附近增加流动厕所、兰州地铁运营时间适时增长,正是恰当履行职责又受到群众欢迎的体现。当然,作为经济欠发达地区,甘肃省地方政府在管理水平、营商环境构建上还存在一些短板,需要整体官僚体系思维方式、知识结构、主动意识的革新,包括:尊重所有类型(国企、民企、外企)、所有规模(大型、中型、小型)的市场主体;保持政府政策的长期稳定性;从市场关心的小事做起而不是只追求重大项目;依法行政。
(三)拓展思维和格局,从服务国家重大战略角度为“一带一路”贡献甘肃力量
甘肃省作为西北经济欠发达地区,在国家战略定位中长期扮演非经济的角色。如果仅从对外经贸合作的主要指标(进出口贸易、吸引外资与对外投资、对外承包工程等)来看,甘肃省赶超全国平均水平仍然十分困难。近年来,陕西从西北大学建立“丝绸之路考古合作研究中心”、上海合作组织农业技术交流培训示范基地落户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再到2023年首届中国-中亚峰会在西安的召开,为西部省份树立了积极的榜样。实际上,甘肃省相关单位在中亚研究、高原农业、寒旱种子等方面也积累深厚、优势明显,但遗憾并未积极争取申报相关的国家级平台。因此,甘肃省未来融入共建“一带一路”必须珍惜和利用已有的宝贵资源,将甘肃省的比较优势和国家对外重大战略结合起来,推动重大国家级对外合作平台落户甘肃相关单位,借此助推甘肃省各个领域的自我提升,最终增强甘肃省的综合实力。比如,甘肃兰州作为西北国家区域应急救援中心,可积极响应《“一带一路”自然灾害防治和应急管理国际合作北京宣言》,中国-中亚应急管理合作机制等,申报建立面向中南亚国家和上海合作组织成员国的“国际应急援助基地”,为落实国家重大战略、提升国家周边外交行动效果、推动地方城市外交、促进人文交流和民心相通做出贡献。
作者简介
武兵科 兰州大学“一带一路”研究中心讲师
2023年,“一带一路”建设将开启高质量建设的新十年,也面临与十年前截然不同的国内国际环境。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当前,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加速演进”,“世界之变、时代之变、历史之变正以前所未有的方式展开”,“我国发展进入战略机遇和风险挑战并存、不确定难预料因素增多的时期”。在此背景下,甘肃省更好融入共建“一带一路”面临更加严峻的形势,需要在巩固已有成果的同时,开拓思路、创新发展格局,为服务国家重大战略和甘肃经济社会发展做出更大贡献。
(一)巩固与发展外向型产业
一方面,甘肃省需要巩固已有的外向型产业。甘肃省在参与“一带一路”初期,出口额连续几年远超进口,特别是机电高新产品的出口占比较高,但近几年出口规模仅徘徊在百亿左右。究其原因,除了2018年开启的中美贸易战所带来的外部环境变化,甘肃省外向型产业的外迁也十分关键。甘肃省优质企业出走的数量不少,加之许多民企(华天科技、方大炭素、大禹节水)尽管总部仍在兰州,但公司业绩、重心已经转移到其他省份。一些国企甚至将总部搬迁至其他省份。因此,甘肃省未来更好融入“一带一路”建设需要巩固最重要的市场主体,在人才、土地、资金等方面加大给予优惠政策,遏制相关企业外流的现象,推动核心企业转型升级。另一方面,甘肃省需要发展新的产业方向。金川公司、酒钢公司、白银公司等是甘肃长期进出口的大盘,但进出口额受到大宗商品价格波动的影响。未来甘肃省想要维持或提升已有的进出口贸易规模,必须寻找并培育新的产业增长点,壮大产业基础。在当下国际秩序动荡变革期、国内经济下行压力加大时期,传统产业(石化、冶炼)想要创造新的增长点动力不足,承接东部制造业的产业转移也面临西部其他省份的激烈竞争。因此,甘肃省需要结合农业大省、风光资源、旅游文化、科学研究优势,在其他省份挖掘有限的方向,整合已有资源和国际需求,开拓新的国际市场。
(二)进一步改善营商环境
从指标上看,营商环境的构建一般包括企业准入、获得经营场所、公共服务连接、劳工、金融服务、纳税、争端解决、促进市场竞争、办理破产等十个方面。但营商环境往往也有更直观的判断方式,即是否能够正确地处理政府和企业/市场的关系,其核心是划定各自的权责界限。从这个角度来看,服务型政府的提出实际上要求地方政府更加积极履行自己的职责,正确处理好“无所作为”“无为而治”“粗暴干预”和“积极作为”之间的关系,最终促进市场资源配置更高效地流动。2023年火爆全国的淄博烧烤也是淄博市政府在权责范围之内,尊重市场主体,破除干扰市场活动的诸多要素的合理结果。因此,地方政府在构建营商环境过程中,需要作为规则的裁判员角色出现。今年,甘肃兰州相关部门定期展开对餐饮卫生条件的公开检查(相关平台展示)、文旅部门通过喜闻乐见的方式宣传甘肃(邀请著名企业家)、中山桥旅游景点附近增加流动厕所、兰州地铁运营时间适时增长,正是恰当履行职责又受到群众欢迎的体现。当然,作为经济欠发达地区,甘肃省地方政府在管理水平、营商环境构建上还存在一些短板,需要整体官僚体系思维方式、知识结构、主动意识的革新,包括:尊重所有类型(国企、民企、外企)、所有规模(大型、中型、小型)的市场主体;保持政府政策的长期稳定性;从市场关心的小事做起而不是只追求重大项目;依法行政。
(三)拓展思维和格局,从服务国家重大战略角度为“一带一路”贡献甘肃力量
甘肃省作为西北经济欠发达地区,在国家战略定位中长期扮演非经济的角色。如果仅从对外经贸合作的主要指标(进出口贸易、吸引外资与对外投资、对外承包工程等)来看,甘肃省赶超全国平均水平仍然十分困难。近年来,陕西从西北大学建立“丝绸之路考古合作研究中心”、上海合作组织农业技术交流培训示范基地落户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再到2023年首届中国-中亚峰会在西安的召开,为西部省份树立了积极的榜样。实际上,甘肃省相关单位在中亚研究、高原农业、寒旱种子等方面也积累深厚、优势明显,但遗憾并未积极争取申报相关的国家级平台。因此,甘肃省未来融入共建“一带一路”必须珍惜和利用已有的宝贵资源,将甘肃省的比较优势和国家对外重大战略结合起来,推动重大国家级对外合作平台落户甘肃相关单位,借此助推甘肃省各个领域的自我提升,最终增强甘肃省的综合实力。比如,甘肃兰州作为西北国家区域应急救援中心,可积极响应《“一带一路”自然灾害防治和应急管理国际合作北京宣言》,中国-中亚应急管理合作机制等,申报建立面向中南亚国家和上海合作组织成员国的“国际应急援助基地”,为落实国家重大战略、提升国家周边外交行动效果、推动地方城市外交、促进人文交流和民心相通做出贡献。
作者简介
武兵科 兰州大学“一带一路”研究中心讲师